如果大家記憶「猶新」的話,從2018年底開始,在中國大陸各地出現的五顏六色共享單車墳場應該還「歷歷在目」。

這種掃描二維碼便能隨時隨地騎乘歸還的微行動(micromobility)產業,興起到沒落也才四年時間,曾經市值以billion計的風頭公司幾乎都gone with the wind,而這樣的現象如今也似乎出現在美國城市,只是美國人比較新潮,玩的是電動滑板車(e-scooter)。

翹楚之一Bird,由網約交通工具資深人Travis Vander Zanden於2017年創立,他可曾是Lyft的首席營運長與Uber的全球成長副總,對於出行營運很在行,所以轉戰微行動可想而知,也因此該公司風光一陣子。2021年5月,Bird暗示公司估值已達23億元,顯然是為了公開上市鋪路,接著於十一月便透過SPAC在紐約證交所上市了。2023年9月,Bird還以1900萬元的價格從Tier Mobility 買下舊金山的競爭對手Spin,但同時也被證交所強迫除名,理由是IPO時市值超過廿億元,但僅僅一年時間便跌到只剩下七千萬元,讓證交所發出警告,這樣的跌勢太難看了,沒資格留在那裡。三個月後,Bird就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這家自稱友善環境的微行動交通工具公司在說明破產的新聞稿稱,該公司已經進入了一個「旨在加強資產負債表的財務重組過程」,公司還會繼續正常運作下去,以追求「長期、永續的成長」。並且在一開頭便強調有足夠的現金流,在重組過程中和之後,履行對城市合作夥伴、零售商、供應商和員工的財務義務。

Bird代理CEO Michael Washinushi說:「這個宣布代表Bird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這過程是從今年初任命新領導階層開始的。我們要透過這重組過程來邁向獲利,並加速正確規模化我們的資本結構。我們仍專注我們的使命,讓城市透過使用微行動來減少汽車的使用、交通和碳排放,讓城市更加宜居。」

這個使命不但是Bird的,相信也是微行動產業的,許多城市也應該很買單這使命,但為何做不起來呢?首先,這種無樁的交通工具往往因缺德而造成城市亂象,中國大陸的共享單車是前車之鑑,雖然它主因可能是市場過度飽和。定點立樁不是可以解決亂象嗎?這可能又失去了微行動的初衷。所謂的微行動,就是在城市裡連接主要運輸工具點與目的地之間的工具,例如從捷運公車站或停車場,利用它來到辦公室或住家,以取代走路,若立樁還車後還要走路,那幹嘛要花錢租它呢?這點對電動滑板車尤為明顯,畢竟腳踏車可更快更遠,兩腿要取代腳踏車還是有難度,但取代電動滑板車可謂省錢健身又城市美觀,所以這似乎已是這產業的盲點了。

Bird雖然被NYSE除名,但獲利表現也曾經讓華爾街跌破眼鏡,不過那是乍看之下。去年三月初,Bird公布2022年第四季與全年財報,營收竟超越華爾街的預期,並說有望於去年底前達成正現金流。不過細看之後,破碎的眼鏡又黏回去了。Bird財報稱,2022年第四季的營收為6,970萬元,比起2021年同一季度的4,950萬元,成長幅度達四成多。但是,去年第四季的營收卻包括了過去兩年所收集的,尚未兌現的預付款錢包餘額2,880萬元,所以若扣掉這筆餘額帳,真正的營業收入才4090萬元,比2021年少了近兩成。而這樣的向證交所浮報收入情形,已持續了好幾年。

營收減少不是最慘的,或許靠節流可補,沒有人騎才是危機,代表這產業根本沒有開源的機會。當時的財報說與前一年同期相比,無論騎乘數量與每輛滑板車的騎乘數都下滑,2022第四季共820萬騎乘,2021同期則有940萬,整年來看則有16%的下滑。每輛車的每日騎乘數,2021的Q4平均為1.3趟,但到了2022 Q4則跌至1趟,跌幅驚人。整年的數據也從2021的1.6趟,跌至2022的1.3趟,同樣驚人。

相信Bird Global申請的破產只限美國,其它市場不受影響,但相信也是這個產業的玩命關頭了。可說是歐洲Bird的Tier,去年十一月底裁減了22%人力,到了今年初便宣布與另一巨頭Dott合併,創商界罕見的老大跟老二合併的壯舉,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要獲利。而Bird的競爭對手Micromobility.com,也繼老大之後被NYSE給除名了,想當然耳股價跌得難看,而股票沒人買當然也就意味著生意做不起來。

除了資產規模差很多外,Bird的破產還蠻像WeWork,時間接近,止損也在北美,還有一點驚人的像,就是創辦人都安全下庄,然後找人來收爛攤子。另外也都多少受了瘟疫影響,不過微行動理應還是有市場才對,只要大家愛地球的心不變,而唯一可取代的產品,相信也只有人的雙腿了。

記者 Pegasus J. Juan

Related Posts

任您吃任您喝 紅館火鍋店讓您大開眼界
RTM 為低收入客戶提供能源帳單援助
為什麼便便好臭?3種原因快檢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