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3年,每年年初在美國最重要的盛事,就是二月所舉辦的超級盃。超級盃所具有的神聖意義其實外國人很難理解,

因為有在玩美式橄欖球的國家很有限,據我所知除了美國之外,應該只有日本、韓國與墨西哥。理論上來講,職業棒球(MLB)跟籃球(NBA)的總決賽不是應該觀眾更多嗎?但在我唸小學的年代,臺灣即開始在過農曆年的前後轉播超級盃的比賽。當年臺灣曾經盜版印刷過一部日本漫畫「橄欖球之鷹」,所以我早早就搞懂了美式橄欖球的玩法規則,對於舊金山四九人隊的傳奇四分衛Joe Montana也朗朗上口。

只是,在2008年的超級盃發生了一件傷心事,讓我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看美式橄欖球的熱情。在那個賽季(2007)裡,新英格蘭愛國者隊達成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輝煌戰績,季內賽的16場比賽全贏。我那時是該隊四分衛Tom Brady的大粉絲(真的不是只因為他長的帥),於是發願要很有現場感的「到美國看電視直播」。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弱,但超級盃的門票很貴,我從沒想過要去現場,坐在最高處俯看跟米粒一樣大的真人打比賽。反而是在地看電視直播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連廣告也播出(廢話)。超級盃的廣告是著名的燒錢,而且很多時候就只播出那麼一次,看廣告有時候比看比賽更有樂趣。於是2008年初我安排了一趟旅程,除了美西之外,還順道去墨西哥的坎昆(Cancún)半島、往下繞到我們的邦交國瓜地馬拉及(曾經邦交國)宏都拉斯,來個馬雅文明之旅,最終的highlight就是繞回舊金山灣區看超級盃。結果…… 從坎昆直飛舊金山的回程飛機發生機械故障,我硬生生在坎昆的機場旅館多待了一個晚上,不僅錯過了超級盃,更糟的是,達成完美賽季的Tom Brady還輸掉了本季最後一場,也是最重要的比賽。

時間快轉到2022年,即使四九人隊的年輕四分衛 Brock Purdy,在季中替補上陣的情況下創造了八連勝的奇蹟,本賽季我還是沒有很認真在追。但我預錄了今年的超級盃,打算仔細來欣賞裡面的廣告。超級盃的廣告其實是很好的indicator,把時間軸拉長的話,就能夠看出美國主流的時代潮流演變。我很想知道,有沒有人特別在做超級盃廣告的相關研究,我覺得一定會提出很有意思的觀察。

在這二十年之間,超級盃廣告的確呈現了明顯的差異。例如,以前的啤酒廣告非常非常的多,但這次不僅啤酒廣告變少了,我甚至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烈酒廣告。後來在新聞上看到,美國人的烈酒銷售在市場上的佔比已超越了啤酒,顯示出超級盃廣告的確很具有市場指標性。比烈酒還令我驚訝的,是出現了軟調的宗教廣告,這是否暗示著美國社會某個面向的極端化,很值得推敲。在2023年廣告裡,特別刻意被呈現的是所謂的underrepresented group,即廣告裡都會出現一定比例的少數族裔、女性、LGBTQIA+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or Questioning, Intersex, Asexual, and More)、銀髮族等。每次重大比賽唱完美國國歌都會有戰鬥機群飛過賽場(flyover),本次超級盃是第一次全由女性飛官來執飛,其中包含了兩架F/A-18F「超級大黃蜂」、一架F-35C「閃電II」、及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作戰機,以慶祝美國海軍產生第一位女性飛官的五十週年。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廣告裡所呈現出來的平權意識。受到美中貿易戰與疫情時缺晶片等等要素的影響,臺灣近期在國外的能見度很高,我在不同國家都被問到了「臺灣為何不想變成中國的一部份?」這時,我只要回答:「臺灣是一個同性婚姻已經合法的國家。」所、有、人都會立刻理解到臺灣與中國的差異,並且開始很同情臺灣的處境,比先前努力半天的其他論述都更強力而有用。性別平權其實也是加州目前中小學教育裡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下一代的關係,我的朋友們都很努力地學習,想要跟上,但正確使用pronouns卻深具挑戰性。所謂的pronoun,是目前email裡簽名檔的標配,亦即大家會直接在email最下方寫清楚希望別人怎麼稱呼自己。常見的是he/him/his(男性用法)或者是she/her/hers(女性用法),但也有人是they/them/theirs(中性性別用法),這時身為ESL (English as the Second Language)人的V君就開始錯亂了,為何只有一個人也可以用they/them/theirs?這不是一群人的複數用法嗎?原本就覺得自己英文不大好,這時因為腦袋打結,就覺得更不好了~後來V君想了一個權衡之計,直接叫名字算了,免得用錯pronoun更加之大糟糕。

是的,對於目前的加州來講,語言的正確性非常地重要,影響的層面也不僅止於你平常如何稱呼小孩的好朋友,連程式碼都要講求用詞遣字不能冒犯到任何族群。在Intel任職的P君說,他們公司好幾年前就修改了程式碼,裡面不能出現master與slave了,要改成server與client,但常常在開會時大家腦袋改不過來,「你說什麼….?這邊的client指的是….. 喔對對對就是slave。」不要笑,老實說我很佩服他們的毅力與努力,雖然到頭來Stanford所發表的IT Language guide,被Elon Musk大肆批評連American都不能用,還上了報紙版面被公眾撻伐。如果連American都不能用,那要怎麼說?「要說People who live in America;immigrant也不能用,要說People who migrate。」在Stanford裡任職的V君回答了我的疑惑。這裡的差別是,使用American或immigrant是對人貼標籤,但轉換成了動詞,就變成了中性的字眼。 在今年的超級盃裡,我還注意到有非常多的網路服務公司投放廣告,包含讓企業方便創建網頁的Squarespace、提供企業雲端管理服務的Workday、網路訂送餐及雜貨購送服務的Doordash或Uber One、網路客服與商務電化通訊服務的dialpad、大家都很熟悉的booking.com、專攻服裝網購的temu、及提供影劇串流服務的Netflix、peakcock、tubi等。這當然是跟網路服務在近年來的蓬勃發展,及已深度滲入大家日常生活直接相關。也因為這樣,在購買力與消費性格都非常強大的美國,零售市場的樣貌已完全被改變,實體店面幾乎淹淹一息。有一次,我去專賣戶外用品的REI Co-op採購,發現店裡不僅品相很不齊全,連店員都叫顧客直接在網路上下單就好。因為退貨太方便,實體店面裡反而多出好幾櫃的被退折扣品。

這些在超級盃上投放廣告的科技公司,有一些是所謂的獨角獸新創,也就是估值達十億美元的公司,但卻也有多家公司估值不及此水平。這些較小的公司,為何要花這個大錢?說穿了還是為了超級盃所代表的指標性意義及其龐大的觀眾群。最著名的例子,應該是1984年蘋果電腦利用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情節,來引出麥金塔電腦石破天驚式的橫空出世。老實說,那時的蘋果電腦,仍然算是載浮載沉的新創公司,與2023年可以直接資助整場Rihanna中場秀不可同日而語。拿出這麼一大筆錢來製作廣告並且買下昂貴的時段播出,對於新創公司的財務是很沉重的負擔。蘋果電腦講的是「成者為王」的故事,但其實有更多「敗者為寇」的新創公司被歷史淹沒與遺忘。最著名的,即是2000年在第三十四屆超級盃裡投放廣告的dot-com公司及2022年第五十六屆的加密貨幣公司,這些下場比較不幸的公司,若單看服務內容與技術,其實有許多和目前風起雲湧的獨角獸公司們很神似,只是當年的時機尚未成熟,或是商業模式不對。

例如2000年有一家WebVan,提供的是線上超市買菜的服務,事實上目前Amazon(結合了他們買下的實體超市Whole Foods)、Weee!(專門提供異國食材)與Doordash都有在做。是的,技術與idea雖然重要,但要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其佔比也許還低於20%。剩下的80%,也是最容易被臺灣的新創公司所忽略的,是market validation、business plan與營運管理。

在每年年初,除了超級盃以外,對於科技界來講最重要的盛事即是在Las Vegas所舉辦的CES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接續著是讓整個舊金山市區的旅館房價與咖啡費用都三級跳、聚焦於生醫產業的J. 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雖然J. P. Morgan Conference的活動是邀請制的,只對投資人與創投業者開放,但周遭的旅館裡仍有許多相關的活動與展覽,生醫界的重要人士也會在那一週齊聚舊金山,於是變成很多生醫新創進行人脈鍊結、談生意、找funding的好時機。我因此戲稱J. P. Morgan Conference是生技界的CES。不論是CES還是J. P. Morgan Conference,都有特別為新創公司所設的展館(如Eureka Park)或活動(如RESI, Redefining Early Stage Investments)。

在參加過灣區大大小小的加速器所舉辦的幾場pitch活動後,我發現一個好的idea,起碼有五家以上的新創公司在做。例如今年投放了超級盃廣告Dxcom,標榜能達到24小時連續性的血糖監控,而另一家新創公司MedWatch Technologies也是,只是預計做成手錶形式。很多時候,媒體喜歡報導這些新創公司,因為從技術上的確聽起來很酷炫,還會特別被標上「黑科技」(英文也許可以翻成Rocket Science?)的勳章。然而Theranos的故事「惡血」殷鑑不遠,Elizabeth Holmes是否入獄服刑仍然歹戲拖棚地時不時出現在新聞上,due diligence(技術上的核實調查)固然重要,但對於市場的瞭解、提出好的商業模式,才是最後勝出的關鍵。

走筆至此,剛好上個週末發生了撼動美國新創圈的大事。以服務矽谷新創公司為主的Silicon Valley Bank (SVB),受到客戶狂提現金(新創本來就燒錢)、短天期吸收存款及長天期放款利率倒掛的影響,出現危機後火速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接管。由於聯邦政府怕對中小型的地區銀行產生骨牌效應,最後在週日決定讓存戶超過25萬美元保額的存款也可以提領,危機似乎暫時解除。但在此之前,已有存戶以打折的方式賤價出售存款的債權以取得現金。SVB以服務科技新創公司的金融需求為主,客戶涵蓋全美國將近一半已獲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的科技新創公司,雖然這些客戶具高風險特性甚至尚未有營收,SVB卻願意提供高額度的公司信用卡,還融資購屋貸款給這些新創的CEO。然而,受到升息影響,創投基金面臨資金緊縮(把錢存在銀行的收益已有4-5%,新創公司必須證明其獲利效益高於利率才會獲得青睞),SVB的垮臺更是宣告了凜冬將至。最近甚至蔓延出譴責矽谷風險投資與新創文化的氛圍,評論者認為這場風波根本就是一小撮人在社群媒體上亂放話所引起的群眾效應:20-30家風險投資業者率先對旗下已投資的30-40家新創公司發出警告,引發擠兌,最終真的造成SVB的傾倒;而率先把錢領出的那些人,接著tweet稱讚自己果然好棒棒,有先見之明~但所流出的帳目很不堪入目,其中資產清單裡居然包含了一筆11億美元的高級紅酒,引起嘩然。

如果是持續有在看案子,也許現在是買進矽谷優秀新創公司的好時機。例如臺灣的機械手臂製造業很強,而灣區有專攻特殊應用(如Amazon物流包裝)及將AI整合到機械手臂的新創,若已有成熟可行的商業模式,就會是很好的acquisition。但美西玉山協會的會長警告我,風險投資的水很深,意思就是若非有一定的瞭解,被騙被唬的機率也不低。本屆超級盃的廣告slogan即是Living up the impossible dream,最後卻只有一隊是贏家,究竟要押在哪一隊上,就各憑大家的智慧了。

p.s. 本文章的寫作過程有稍微藉助了一點ChatGPT的神力,特此致謝。

文/孫珍理

Related Posts

羅達倫在矽谷國會重新計票中領先
自動澆灌系統省卻庭院定時定量澆水困擾
商場加住宅或成雙贏典範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