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瀕臨滅絕的加利福尼亞禿鷲

加利福尼亞禿鷲(California condor)又名大禿鷹,是西半球最大的飛禽,其成年雄性的長度可達1.35米,翼展2.9米,體重15公斤。它除了頭部和頸部幾乎沒有羽毛,以及頸下部有白色的羽毛裝飾以外,周身羽毛呈均勻的黑色。其頭部和頸部的皮膚顏色會根據其年齡或情緒狀態發生明顯的變化,如奶油色、粉色、黃色,甚至橙色(在繁殖季節),用作個體之間的溝通。禿鷲到五六歲成熟和繁殖,壽命在50年以上。加利福尼亞禿鷲屬於美洲鷲科,其中包括hawk、eagle、kite等15種鷹,而禿鷲的特徵是獨特的光禿禿的頭部和頸部。

加利福尼亞禿鷲的領地範圍很廣,一天飛行250公里(160英里)尋找食物是家常便飯,它們比較喜歡鹿和牛等大型動物的屍體腐肉。在野外環境它們只能斷斷續續地進食,經常幾天吃不到東西,然後狼吞虎咽一次吃幾公斤,有時甚至飽得無法飛離地面。禿鷲的幼禽身上覆蓋著灰色的絨毛,直到它們幾乎與它們的父母一樣大的時候才變成黑色。它們孵化6個月後能夠飛行,但繼續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直到2歲才獨立。大群的禿鷲有發達的社會結構,通過競爭來確定它們的“等級”,並且表現為它們的肢體語言、競爭行為和各種各樣的聲音,儘管禿鷲沒有聲帶。

加利福尼亞禿鷲曾經廣泛生活在北美洲西海岸,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美國西岸各州到墨西哥的西部海岸山脈,以及亞利桑那州北部的沙漠地區。但是由於棲息地的喪失、狩獵和鉛中毒,到1982年的時候全美國只找到了22隻加利福尼亞禿鷲。絕望的聯邦生物學家在1987年捕獲了所有倖存的野生禿鷲,開始在動物園飼養、繁殖它們,再把它們的後代逐漸放回野外。

漫長的30年過去了,加利福尼亞禿鷲的情況稍有好轉。截至2015年底,世界上已經有435隻加利福尼亞禿鷲,增長了近20倍,其中268隻生活在野外,167隻生活在培育和孵化基地如聖地亞哥動物園。這些野生禿鷲中有82隻住在灣區從San Jose以南80英里的Pinnacles國家公園到Santa Cruz的Big Sur一帶,其餘的住在加州中部Santa Barbara縣到南加州Ventura縣、大峽谷、猶他州和墨西哥的Baja等地。

科學家們認為,鉛中毒仍然是對禿鷲的主要威脅,禿鷲吃了獵人或農場主射殺的野鹿、野豬、地松鼠和其它動物的屍體,可能攝入鉛彈的碎片。非盈利組織Ventana野生動物協會(Ventana Wildlife Society)多年來幫助監督在Pinnacles和Big Sur重新安置禿鷲,同時為狩獵的獵人或農場主提供非鉛彈藥。這個組織的執行董事Kelly Sorenson說,這樣做導致近年來因鉛中毒而死亡的禿鷲數量下降。2013年,布朗州長簽署了一項法律,從2019年開始禁止在加州使用鉛彈狩獵。

2004年起,生物學家們把在動物園繁殖、飼養的成年禿鷲回放到San Jose以南80英里的Pinnacles國家公園,讓它們在野外環境生長。禿鷲的繁殖能力很差,自2010年以來在Pinnacles一共只產了6枚蛋,有的蛋被烏鴉吃了,有的蛋沒有孵化,還有一隻剛孵出的雛鳥摔折了翅膀,被送往洛杉磯動物園。2016年是加利福尼亞禿鷲復蘇的一個里程碑——一隻雌性禿鷲雛鳥4月份在Pinnacles野外孵化,存活下來,並且在10月份從巢中飛出。這個過程曾經在Big Sur、南加州、亞利桑那州和墨西哥Baja發生過,而在佔地26000英畝的Pinnacles國家公園卻是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

加利福尼亞禿鷲項目負責與聯邦魚類和野生動物服務部協調的生物學家Steve Kirkland說,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是讓加利福尼亞禿鷲能夠維持在野外繁殖的能力。這隻編號828的雛鳥是Pinnacles國家公園1908年正式成立以來第一隻能夠存活足夠長的時間,離開鳥巢,開始獨立飛行,並且走向成年的加利福尼亞禿鷲,是這種西半球最大的飛禽從瀕臨滅絕持續復蘇道路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它現在呆在鳥巢附近,做很多飛行練習。它的父母會幫助她學習飛行,教它如何覓食,如何與其他野生飛禽共生。他說,全美國範圍內2015年出生在野外的禿鷲有14隻,多於死在野外的禿鷲12隻,這是恢復工作開始以來的第一次。科學家們希望有一天能夠把加利福尼亞禿鷲從瀕危物種名單中除掉,就像其它標誌性物種如禿鷹(bald eagle)、灰鯨(gray whale)和游隼(peregrine falcon)那樣。

 

記者 湯毅堅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