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壓力不是臺灣的專利。最近驚覺朋友的小孩年齡橫跨不同尺度,有的已經上大學,有的卻還在念小三。

在美國,預備上大學的通常會在前一年的暑假進行「校園巡禮」,收到錄取通知函後有人會再拜訪一次,接著就是等秋季搬離家了。而念小三的呢,在開春的時候會遇到CAASPP (California Assess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Progress)考試,這是一種針對全州孩童的學習進度評估測驗。大家都說亞裔的父母很重視教育,這是真的,也因為這樣,我聽了很多舊金山灣區K-12教育的「傳奇」故事。例如Y君就開玩笑自己所居住的Cupertino是world capital of autism in children,我沒有去查統計資料,不知是否當地居民的小孩得自閉症的比例真的特別高。曾經從事IC設計的Y君,老是自嘲一定是當地工程師特別多,才會造成兒童自閉症的案例這麼多。Cupertino是有名的好學區,也因此造成房價飆高。灣區另一個著名的學區是史丹佛大學附近的Palo Alto High與Gunn High,由於競爭激烈,Palo Alto High的學生自嘲學校旁邊就是Town & Country Village購物中心,考試考不好去逛逛街吃吃東西就好了,可是Gunn High旁邊是墳墓,於是就很容易想不開。有一年,實在是發生太多不幸的事故,逼的Gunn High的家長會發起輪班,很長一段日子在學生下課時間守著離學校最近的平交道。所以當每次有人在說臺灣的升學競爭壓力有多大,我都回答其實美國與法國的升學壓力也沒有在多小,大家不要誤會。

主宰廿世紀的美國汽車文化

    我很欣賞說出考不好就吃吃喝喝排解心情的S君,她今年要滿16歲,正在學開車,假日的嗜好就是跟她爸爸一起練車,從她家開到Cupertino的許留山去吃甜點。也是因為S君,我才知道美國年輕一代對於開車的態度已經轉變了,他們覺得要有「這項技能」,但不見得要有自己的車。聽到這種論述時,我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美國的汽車文化主宰了整個二十世紀,而且還藉由電影與流行音樂的威力廣宣到世界各地去。從鋪設第一條公路Route 66,連結了芝加哥與洛杉磯,到公路電影(road movie)變成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延伸出類似像Mel’s Diner這種路邊小餐館與drive-in設計,不僅可以在車上吃喝,連電影都能直接坐在車上觀看。一車在手,隨心所欲,汽車簡直就是自由的代表,16歲後可以考取駕照自行開車上學,擺脫父母接送,也充滿了獨立的象徵意義。大家要知道,即使是北加州人口稠密之處也不比臺灣,隨便走幾步路就有便利商店。S君小時候表達了除了芭蕾之外還想要去鄰鎮學打羽毛球的意願,她父母要她自己「騎腳踏車」去,結果有一次在路上被警察攔下來,未成年在街上「遊蕩」讓警察起了疑心,非得要打電話給她父母確認不可。

你不想開車了嗎

    這樣的美國,居然年輕人不想開車了?有沒有搞錯啊?我後來特地去查了報紙,發現是真的,華盛頓郵報還特地在年初做了報導。是否有自己的車還在其次,連考取駕照的人數都下降了。在1997年時,全美國16歲的青少年有43%擁有駕照,但這個數字在2020年掉到了25%,也就是每四個人當中,只有一個青少年有駕照。如果從年齡分布來看,真正開始出現顯著差異的是25-29歲這個年齡層,這些人16歲時,大約是2007-2011年,而Uber是2009年創立的。

共乘服務橫空出世

    也就是說,Uber的橫空出世,的確影響了大家覺得是否需要考取駕照的判斷。Uber創立了共享經濟的模式之後,後續還有Lyft也提供類似的服務,但大家也許會質疑,Uber跟小黃差不多,收費也不便宜,對於16歲的青少年會是一個可行的選項嗎?其實Uber與Lyft在美國都有推出共乘服務,例如從機場往同一個方向的目的地,你可以在app裡選擇共乘,費用會便宜的多,以時間換取金錢。除此之外,共乘的點子也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試圖推出micro-transit(微型運輸)的實驗方案,來解決塞車或交通流量過大的問題,並作為大眾運輸最後一哩路的解決方案。例如S君所居住城市就有Palo Alto Link,下載app後,只要是工作日的早八晚六之間,就可以app叫車享受共乘服務。至於車資呢,對於學生、身障、年長與低收入人士,每次只需付1美元(一般人的車資是3.5美元)。如果你沒有智慧型手機可以下載app,也可以打電話叫車,提供服務的車輛甚至有一部份是廂型車,可以搭載輪椅或放置自行車。當然這樣的服務有區域性限制,只侷限在往返部分的Palo Alto(且排除了史丹佛校園),但對於銜接Cal Train(可搭到舊金山市區)、逛街購物、部分上下班(可達Stanford Research Park與Tesla的「研發」總部)、看病(含Palo Alto榮民醫療中心)等日常功能,已是綽綽有餘。

癱瘓無人計程車運動

    在灣區,這樣的micro-transit還有San Mateo的Ride Plus及Milpitas的SMART。而在臺灣,類似的有專門服務偏鄉的幸福巴士、幸福小黃、噗噗共乘,或是給身心障礙或長照搭乘的復康巴士,但僅止於服務具特殊性的群眾。倒是舊金山在今年八月全面開放了無人計程車(Robotaxi),原本只能在夜間營運的Waymo與Cruise,開始提供24時的服務了。我自己雖然沒有搭過,但多次在白天的市區看到Waymo的車,那時駕駛座上仍有人,不知是當作輔助駕駛用,還是正在幫AI做駕車訓練。在開啟app後,輸入目的地可看到路線規劃,也許無人車的演算法現階段真的比較謹慎,有人發現他會繞路到相對好走的外圍環道。從2022年1月至今,Waymo與Cruise各自在舊金山已有103與68起的撞車事故,雖然演算法相對保守,但在路上會遇到的情況還是千奇百怪。在舊金山,由於發生過幾起無人計程車無故停在路中央,擋到消防、救護與警用車輛的事故,有一個群體Safe Street特別針對無人計程車服務發起抗議與抵制, 意圖癱瘓任何在路上可見的Waymo與Cruise車輛。他們甚至教大家如何癱瘓這些無人計程車:拿一個隨處可見的三角錐,直接放到無人計程車的引擎蓋上,車子就會開始閃燈,停在原處,不知該怎麼辦。你也許會問,這樣沒有違法嗎?由於無人車的技術太新了,大家翻遍了法律條文,沒有找到對無人車放置三角錐的相關規範,但!若擅自把路邊的三角錐拿開,那可是違法的~

駕照要有 但不一定要擁有車

說到這裡,大家也許又會有疑問,如果這些服務(Uber, Lyft, micro-transit, Waymo與Cruise)如此便利,那S君為何還在練車準備考駕照呢?這個問題我幫大家問過了,她說…… 也許未來去玩時會有租車的需要,那時,還是有一張駕照比較方便,但就不見得需要有自己的車了。美國的汽車文化漸漸被科技改變,到底會如何影響到汽車產業呢?

文/孫珍理教授

Related Posts

羅達倫在矽谷國會重新計票中領先
自動澆灌系統省卻庭院定時定量澆水困擾
商場加住宅或成雙贏典範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