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菜園 —美國的CSA社區農業

在美國生活,有很多是在北京或台北不會有的現象,其中較為獨特的一點是美國的親友偶爾會給你一些他們後院種的蔬果。

這一年中我們已收到過青檸、大黃、無花果、西紅柿、芥菜、魚翅瓜、枸杞葉,也多次在Castro Valley朋友院子摘了異香的檸檬回家配海鮮。美國真的是地大物博,加上加州的陽光和華人的勤奮,難怪很多華人的院子裡種著吃不完的蔬菜。

老中報曾介紹過“社區農作助養”或叫“社區支援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1984從麻州開始的歷史與內容(www.localharvest.org ),是一種在美國至今方興未艾的潮流。

而在加州這種“運動”可追溯到Alice Waters,她1971年在Berkeley創辦的Chez Panisse 不但獲獎無數而且開啟了所謂“新派美國菜”的風潮(或叫“加州菜”?),其特色是利用本地有機食材,堅持使用新鮮、當令、養生、“可持續發展”的蔬菓、肉、奶及海鮮,以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展現食材的原汁原味,類似法國Fernand Point(1897-1955)提倡的“新式烹調”Nouvelle Cuisine,Point主張運用最好的食材作出最完美的一道菜,看起來優雅卻又簡單;每一道菜都應該,有一個主要原料,風味或主題;配菜要簡潔,恰當如“領帶配西服”而最重要的是“工序”。

Alice Waters在1996開啟的“美味校園”項目Edible Schoolyard 在Berkeley、Oakland的公立學校教導千餘名學生種植蔬果和香料,作為學校相關課程及午餐的食材。在“企業社會責任-CSR” 方面,這個項目多少能減低大城市貧民區如東奧克蘭,南洛杉磯的病態現象- Food Divide (Disparity、Apartheid)“食物區隔”(指貧窮區少超市,農貿市場,過多快餐店與菸酒店。)

Alice知名度高到受邀去克林頓總統的白宮廚房指導法國傳統廚師們烹飪她倡導的“新派”菜餚,這也難怪,有些法菜廚師一上鍋二話不說先來半條奶油的做法確實不太健康,好吃卻不能常吃,一年二次足矣,就好像中國菜喜歡放味精,不但無益健康,還有遮蓋廚藝低下之嫌。

配合Waters當時的建議,Hillary Clinton開始在白宮屋頂上種植番茄、青椒、黃瓜、香料等供第一家庭享用。當今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極力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加工食品;多在家做飯,少外出用餐,2009年她更在白宮草地闢建了“有機菜園”(Organic Garden)。至今, 100平米的菜園生產了1,000多磅50多種的蔬果,除了自用和招待賓客外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她還出了本書《American Grown》。

其實白宮種菜的歷史可追溯到1800年第一任“房客”John Adams 及夫人Abigial Adams。 1918年一戰時期,Woodrow Wilson及夫人Edith Wilson在草坪上放羊,節省人工與肥料;1943年二戰時期,Franklin Roosevelt 及夫人Eleanor Roosevelt 開闢“勝利菜園” Victory Garden引領風潮,一度全美數百萬的勝利菜園生產了全國40%的蔬菜。

(注:白宮的房東為內政部國家公園管理署,有132個房間,35套浴室,3個電梯,$1,460萬的預算,總統為4年一期的免費房客,只能續約一次,包三餐,水電,有免費Wi-Fi,有全世界最嚴密的保安系統,警衛由財政部特工局提供。)

美國是個工業化、甚至是後工業化國家,但美國的農業仍是立國以來悠久的傳統產業。美國農業佔GDP的比例雖然已經從150年前的37.5%降為2013年的1.2%, 但美國的農業生產及出口仍居世界首位,(2011-出口$1,000億)尤其加州是全美最大的農業州,約佔全國農業產值的21%約$420億,(不含葡萄酒等“工業產品”)大家都知道華人對加州鐵路建設的貢獻,但華人乃至亞洲人對美國農業的貢獻也很顯著。

吃了人家的菜,更想去看看人家的菜園。於是就近走訪了東灣兩家“家庭菜園”。

福建福州來的陳先生伉儷將Hayward老人公寓院內的部分草地開發成15個1.5米x 4米的菜圃,自己負責5個,其他由鄰居自由種植,三年來已種過檸檬、佛手瓜、西紅柿、向日葵、大蔥、地瓜、黃瓜、茄子、生菜、芥菜、小白菜、莧菜、車前草等。陳老最喜歡種生菜,只要天天澆水(老年公寓水免費),不需肥料,產量大,整年都可以收成,而大白菜產期長,佔地大,就少種了。

在Home Depot買種子、雞糞,有機土(改良土質)、殺蟲劑(PP蟲,蝸牛),會花上幾百元;但陳老說每天1-2小時的“下田”澆水、除草等也是很好的健身活動。看到收成很開心,吃不完送人還分享了快樂,因吃的新鮮加上經常活動,身體也少病痛了,一舉數得。

廣東台山來的趙女士七年前將San Leandro 屋前街旁的草地改為菜田,約13×7米,每天下地1-2小時,種過豆角、南瓜、黃瓜、白菜、石菜(Chard)、 A菜(油麥菜)、,香料有大蒜、臭草、雞石藤(台山叫富禽藤)、迷迭香(Rosemary)、田七、薄荷等。她的種植方式應是自創的“原生態有機農業”,例如用家庭綠色廢料做培養土(Compo),用洗米水灌溉,不用農藥,黃瓜還小時白天曬太陽,晚上蓋上盆子防蟲等。

也許,福州的陳老與台山的劉女士並不一定知道白宮的種菜傳統,他們或許也不清楚由於70年代“新美國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的發端和1965年的移民法導致大量亞太移民帶來了地方風味所引起的“融合料理(Fusion)”等風潮,都要求新鮮的有機的本地食材從而引發了CSA及“農場到餐桌運動Farm-to-Table Movement”在全美的流行,但他們來美後自覺地拿起鋤頭髮揮著中國人血液中流淌著的勤奮與腳踏實地崇尚自然的精神卻又是與美國以農立國健康人生的精神沒有差別,這是否也代表著中美文化的本質並無差異?

而CSA/Urban Farming “城市農作”不正是Urban Decay “城市衰敗”最好的反證,證明人類堅韌不拔的精神及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圖文/黃雲嘉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