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免不了生老病死,從事理財規劃超過24年,也看了不少這過程的悲喜。作爲認證的理財規劃師 (CFP,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我曾欣慰過,也曾自責不已,是不斷學習的過程。CFP 的嚴苛訓練讓我開了眼界,暸解到理財面面俱到的平衡與客觀,但要作到很不簡單。而且,學得越多,越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懂,不敢太“鐵齒。”它的範圍其實很大,而且不斷更新改變。

剛拿到MBA, 撞的進了這行(從美國第3大保險公司開始),一個月内就自修考到需要的一些證照,令白人老闆印象深刻。當時,被教導人壽保險可用來作幾乎所有的理財工具。年輕的我很興奮,我好不容易修煉得這符仙丹妙藥,公司要我們昭告天下,我就一副要拿它來拯救全世界的德性。我老爸教書幾十年,一聽到我進這行,電話中第一句話就打臉“ 妳可不能搞騙人的勾當!”  唉,老爸此言差矣。我費盡唇舌才讓他理解,他女兒是要來執行解救蒼生的神聖任務的(I am the “chosen” person!)。現在想起來很好笑,很單純。

後來,被介紹到銀行作理財顧問。當時,它的重點主要是共同基金及年金,我較深入了學習不同的工具,比較它和保險產品的差異。最重要是,同一種需求,我看到用不同工具的優缺點。很多時候,保險公司鼓勵我用人壽的彈性去作教育基金,退休計劃,長期護理或儲蓄,好像阿斯匹靈這樣的仙丹妙藥。但我離開後才明白,每一需求的背後都有針對它的工具,各產品的設計有它的道理,也各有優缺點,有時需要搭配使用。我接受挑戰,被分到粵語區,鬧了一堆雞同鴨講的笑話,又受盡欺負(我是唯一的非廣東人,而那時不流行華語)。我曾在睡夢中接到老媽的電話,她講客家話,我用粵語回答,直到被她叫醒!雖然第三個月我得了全國第一,但銀行每個月的業績壓力始終很大,我健康也大受影響。

有一天,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來取錢,是之前的理專開的戶。我查後告知,現在關戶,仍有罰款,爲何不先從銀行戶口提領。她開始哽咽,先生中風,需24小時護理,現在療養院,每個月的帳單像雪片般飛來,銀行的錢已差不多提完,她無助的望著我: “王小姐,我已走投無路了。” 最後放聲哭出來。年輕的我震驚到不行,這東西這麼可怕,把一個好好的中產階級搞成走投無路?那天回家,我如同一隻鬥敗的公雞,覺得自己很失敗 “我不是要拯救他人嗎?我不是已每個月達到業績要求嗎?”  她的無助與恐懼,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

我開始研究長期護理保險(long-term care insurance, LTCI)。那時,退休的聯合銀行總裁林修榮先生正在粵語電臺大力推廣長期護理保險;他也鼓勵人家考CFP, 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我同意,因想避免當靠耍嘴皮子的推銷員要從讀書開始。至今,他仍常在基督教的號角刊物發表理財專欄。我因此讀了Susie Orman的書,連Charles Schwab的書都鼓勵人家買長期護理保險,理財規劃不是投資股票而已。我也去上課;在加州,每兩年要修學分才可以作 LTCI.

LTCI的定義是6項日常生活中的動作中,有2項作不到,由醫生證明,就可符合理賠。這6項是: Bathing (洗澡), Continence (大小便失禁), Dressing (穿衣), Eating (餵食), Toileting (如廁), Transferring (walking 移動) 。另外,Cognitive (認知) 也算獨立一項,最常見的是 Alzheimer (阿兹海默)。 以65歲以上的統計數字來看,高達約7成會需要長期護理的幫助,這比房子着火的機率還高,但人們卻忽略它的重要性,多半是認識不足。另外,就是認爲自己有運動,不會 ”中鏢,”卻忘了,老化/退化是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轉的,這是心態上尚未調整而已。我有好幾位90幾歲的客戶,沒大病,但需要人    扶才能洗澡或從馬桶上起身等;得Parkinson’s (帕金森氏症)的也不止一位。

最常見的錯是以爲政府的保險有包括LTCI。65歲以上的Medicare 不包括LTCI, 一般的醫療保險主要是 acute illness (急症),並非”長期”。前1-20天,政府付費, 之後21-100天co-pay  (現$137.5一天)。 若100天後無法痊癒,就要 ”吃自己” 的了。我常提醒人家,尤其是男士,當你需要照護時,你的太太也老了,別指要她24小時爲你翻身及換尿布(免得長褥瘡),有的根本抱不動你去洗澡,或在搬運時,還把骨質酥鬆的腰折傷。若太太先倒下,很多先生並不懂怎麽照顧太太,包括煮給她吃。我有時開玩笑,別算計你老婆,指望她一定有能力照顧你,有時人算不如天算,誰先倒下還不知道。我也碰過子女,媳婦,女婿之間鬧到翻臉,大家各有自己生活;有時不是孩子不孝,而是作不到,久病床前無孝子。而這些是日復一日的動作,重點在”長期”兩字。曾有客戶的兒子是非常有修養而充滿喜樂的人,在媽媽中風多年,後來爸爸也得了帕金森式症後,有天對我哭吼 “妳知不知道我在照顧2個殘障的老人?”他的心力交瘁我豈是第一次聽到?但很難過又無奈。

客戶還常問我的一件事,是否在此請個類似臺灣的外籍看護就好了,便宜些。這要分幾個層次來看:你想要較好的生活品質呢?還是躺在那裡,只等著蒙主召喚?鄉親中有位L君,又高又壯,當志工扛提重物,總是一馬當先,幾年前中風,我去了 Fremont Washington Hospital 探望他17次。親眼看到他從左邊完全癱瘓,復健到左膝能彎起。他後悔的告訴我,以前人家和他談LTCI, 他想,碰到這樣的狀況,他才不要拖累家人,自己拿把槍砰砰就好了。我看著動彈不得的他:拿把槍砰砰?唉。他太太偷偷告訴我,作復健時,他可認真了。是啊,誰甘心下半輩子就這樣躺著等死,尤其是還清醒的病人,而且還不是想死就死得了。除了每日固定推去復健,我也看到復健師推著電療器進來病房,原來還要刺激頸部肌肉,避免吞咽及說話的功能退化。這復健的效果很明顯,代價是一個月7千多元。

有次,我去探望他,他跟我道謝及說再見。他受不了每個月7千多元,吵著要出院,考慮回臺灣。新的爲難來了。L君回臺,太太勢必要跟著回去,但2名子女都不住在臺灣,不能請長假幫忙照顧,連探望都有限,太遠了,對子女很不便。太太回去,和這裏的老朋友圈子斷了,整天和病人一起,精神壓力大,很多長期照顧病人的家屬後來得了憂鬱症。在這裏,女兒有空來接手看護,讓媽媽出去參加活動喘口氣,和老朋友有社交互動。很多人忽略了這種精神上的需求,這不是臺灣健保能幫得上忙的。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誰不想和自己的家人多相處,住太遠,子女看不到而掛心,老人家也想念子孫等。我曾在另一療養院的大廳,看到一堆打扮好,坐在輪椅上,對著大門殷殷相望的長者,其中一人對我笑笑“我兒子今天會來接我回家渡周末。他有空就來看我。”眼神閃閃發亮,讓我印象深刻。我跟客戶說,LTCI讓你後來有個選擇權,不需要被迫離開美國,也能方便子女探望你。不要只用65歲的眼光來看它,想想你85歲,95歲時對家人帶來的衝擊。

另外,就是有關 Medicaid (加州又稱 MediCal) 低收入補助的計劃。因政府的赤字,它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但福利品質卻沒提升。有天,L君的太太指著一群坐在輪椅上的人,他們是拿Medicaid的,一個看護要照顧好幾個病人,所以他們的輪椅上有個特殊感應器,一站起來就會嗶嗶響,看護會要病人坐下。一個人要看那麽多病人,怕他們跌倒,只好要他們坐著,還不是你想站就可以站!我還有個客戶是Sunnyvale護士,她終於晃然大悟,爲什麽醫院常要轉病人到Fresno。他們一個床位可賣給自費的病人7千多,但拿Medicaid的病人,政府只給2千多,差3倍!所以偏遠的地方一有空位,馬上送走。你們家屬探望照顧不便?你吃不慣,住不慣?對不起,你拿我的福利,你要看我的臉色,你沒選擇的權利。

既然它的費用動不動就一個月7千多元,而且還是長期,加上每個人中獎率是7成,很容易搞得幾乎傾家蕩產。 一年近10萬,5年就是50萬,2人就是1百萬!我這種算法,尚未扣除未病倒之前的退休費用, 也尚未納入通脹,更沒計算超過5年以後怎麽辦。65歲退休,若85歲需要LTC,中間20年已先用去一部份積蓄, 等到85歲時,現金一般已下降。這時,病人忽然快速大量消耗現金,容易把健在的配偶拖入困境,就如我先前舉的實例。等到健在的那位也出狀況,而現金耗盡,子女勢必受牽連。在我諮詢的例子中,常有後悔的情況。當年嫌拿10萬買LTCI太貴,後來發現一年的看護費用就近10萬!但太遲了。L君要我幫他太太買LTCI,他一聽價錢說,這很便宜啊。後來他太太小聲對我說,現在正要用錢,怎麽買?我也默然了。

以前流行偏向用傳統的LTCI, 很像醫療保險,要付一輩子,沒用到,就沒了。但它較便宜,即使付了好幾年的費用,經常只要賠額一年就回本了(見Charles Schwab書)。後來加州推行 “CA Partnership for LTC”,它是在現有的傳統式的加強版,由政府及私人企業合作。加州是其中有設立的一州,它挑幾間保險公司來合作。在賠額上,它自動附加5%複利條款,也提供免費的照護管理網 (Care Management), 很特別的是有資產抵免 (Asset Protection)。  如果我買了20萬的保額,後來用了65萬才過世,我用了政府45萬的 Medicaid 福利。將來政府在拍賣我的房產來追討時,它會給我20萬的抵免額,所以它會追討25萬,而不是45萬。 當我開始拿政府福利時,它會在我的房產上放個“留置權 (lien),”我過世時,它有優先權討回欠它的錢,剩下的才給我的受益人。政府鼓勵人們自己負點責任,而不是都跟它要福利;LTCI 的賠額一般也免稅。Partnership 保費剛開始高過傳統的LTCI,但現在基本上已一樣。過了70歲,較用傳統型,因可以調整通脹部份來適用有限的預算,如果不用5%複利。

我發現華人較抗拒這種要付一輩子又可能拿不回來的LTCI, 反而喜歡一筆錢放入,不必再付,又包括人壽。萬一沒用上,可轉爲人壽給收益人。我提供了另一計劃M(又稱資產型LTCI),當時是同類型排名第一。當時的我們被告知,統計數字顯示,平均病人在療養院 3-5 年會過世,所以我建議了很多6年的計劃。近幾年,傳統式的保費慢慢調高。以前,這種保費相當穩定,但因爲當年估計的3-5年已超過,保險公司嚴重超支,不得不一再調高保費來維持。有些公司甚至不再收新客戶,或抽掉某些賠錢的州;但已買的客戶仍保原有的福利。有些人買了很多年,不敢退掉,因會用到的時機越來越接近,只能繼續付加價。另一聯邦雇員客戶收到通知問她:妳願加付保費還是接受減福利?這種產品開始便宜,但卻不能鎖定保費。多數公司給員工的屬傳統型,但福利很低,很多人自己都搞不清楚,一直沒再檢視,等要到時才發現不足,太遲了。好友的爸爸幾十年前買的LTCI只有每月$1700賠額,無通脹條款,現每週勉強請幾個小時看護,讓家人喘口氣,剩下的時間則是人仰馬翻。結果,媽媽照顧爸爸到要去作復健,好友提前退休幫忙照顧。

隨著時間的演變,這20年來大量的戰後嬰兒潮 (Baby Boomer) 進入了LTC的階段,我的客戶們也不例外。我正竊喜,終於作了點好事。一天,接到一位日裔客戶的女兒來電,她開始收到療養院的賬單。哦,6年過去了,賠額已用完了:一個月賠7千,一年8萬4千,6年50萬用完了。她告訴我,她媽媽狀況還不錯,再活10年也可能,但無法生活自理 (腦水腫),她有2個孩子,也不可能把媽媽帶回來照顧。她得賣掉媽媽的房子,而那本來是父母要留給她這個獨生女的。她對我千謝萬謝,說好可惜當時沒買終生理賠的計劃。我想到另一白人律師(專作信託),每2年我去上他的信託學分課,他一定提他祖母的教訓。她得失智症, 本是老菸槍,因失智,忘記要抽煙,德國裔的體格又先天頭好壯壯,療養院照顧得不錯,結果待了10幾年才過世。諷刺的是,他很得意幫阿嬤作了個超棒的轉移財產信託,而過世時幾乎所有財產已變賣光來付療養院的費用,那信託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他每次都對他的客戶及經紀大聲疾呼:LTCI 是財產規劃非常重要的一環 (LTCI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estate planning)。

我收到越來越多的家屬來電:保額用完了,但病人還活著。這讓我大爲傻眼:不是平均3到5年就會過世嗎?原來,這20年來,醫學進步,延長了人們的壽命,但這些病人仍需要照護,而護理的費用節節上升。還有,我的LTC學分課的講師指出,很多在入住正式療養院前的居家護理 (Home Care), 協助生活 (Assisted Living)等並沒算入那3-5年,所以造成誤導。爲了符合這趨勢,我開始更大力介紹終生理賠的計劃,而且納入通脹條款。我公司是獨立經紀 (Independent Broker Dealer),可以比較客觀的找我想要的,不會被綁住在自己公司的產品。O公司讓2人合買,較省,省下的費用可轉而提高LTC的賠額。我常告訴客戶,沒有完美的計劃,每樣都有缺點,你要集中需要的優點,接受它的缺點。O這種計劃較是針對LTC,不是針對死亡理賠或投資回報。

有人問我,碰到了再來賣股票或房子呢?我沒一定標準答案。用股票,你要確定你只賺不賠,因爲帳單每個月寄給你:1百萬的股票,目前你要想法每年賺9%,才能應付每個月7千多的帳單。信不信由你,我有客戶的先生在2008年小中風,他太太認爲可能是股票慘賠的壓力,但他的帳單可沒等他股票回升,而且太太不會操作股票。被迫賣房子的例子不勝枚舉,到時可能要交一大筆資本利得稅,而不是讓孩子繼承來享受省稅優惠 (step-up basis)。萬一,配偶還需住在這房子呢?保險是用別人的錢,基本觀念是以小搏大 (leverage)。 看你願意完全用自己口袋的錢來付50萬,還是拿出10萬,讓保險公司幫忙出40萬。Financial Planning 雜誌登過,一位上了年紀,身價千萬的白人寡婦問她的理財顧問“我的錢都用不完了,爲什麽還要我買LTCI?  我又是花不起。“  他回答 ”妳當然花得起,但把可以省下的錢給自己子孫或作慈善不是更好嗎?“   

我還常被問到,已買人壽,經紀說可當LTCI用。一個65歲的人,每年付1萬2千買25萬人壽,假設付10年就不再付。10年後,我姑且假設還是12萬在現金值 (cash value), 我暫不扣除淨保費 (Cost of Insurance), 也沒加約5%的利息,這12萬現在都頂不住2年的LTC費用,更不要說10年後。而且,還不能提走所有的現金值,否則,人壽會斷掉 (lapse), 因爲沒現金付保費;貸款提取是要付利息,將來面額(Face Amount)理賠要扣除利息及提取款。基本上,25萬的面額是過世才理賠,一般而言,所謂可“彈性”提取的是指現金值, 不是面額,這是常被導之處。就像替嬰兒買個百萬人壽當教育基金,很多父母沒分清楚現金值與面額的大不同。

人壽面額可彈性提取的特殊情況,包括醫生診斷絕症 (例如,剩6個月或1年壽命),這種還可能要折價 (例如viatical/life settlement, 25萬打8折成20萬, 因還沒過世就提前拿面額)。這在產品功能的設計上完全不是針對LTC的需求。就像買車,都是4個輪子,但跑車,貨車,廂型車的功能大不同,要儘量找針對自己主要需求的產品。同樣是人壽,設計重點可差很大。倒是,有些人用以前存的現金值免稅轉換 (1035 Exchange) 來幫忙買LTCI,人生的規劃進入不同階段,可考慮調整工具。也有人用 401K/IRA 分10年付費 (因要付稅)。

另外是健康已出狀況,怎麽辦。那要看嚴重到什麽地步。有些拿不到“優等”(prefer class/rate), 但稍調高保費(“rated”),還是買得到。一·位沒告知動過心臟手術的客戶,還是被查到紀錄,他接受調降保額,還是買到了。若用2人合買,因第2人過世才理賠人壽 (共用一份),其中一人很健康,保險公司可能願意讓2人合保。 若到被拒保的情況,現在可考慮用某些年金幫點忙。以前加州沒有通過這種碰到LTC可加倍提終生收入的條款(各州不同,而加州和紐約州較嚴),現在已通過了。LTCI 對 “病情控制的歷史“很在乎,我有很多有高血壓的客戶買得到,他們吃藥把血壓控制穩定。一位78歲,10年前曾得過乳癌,服用6種藥的客戶也買得不錯,因她控制得當。但另一位57歲嚴重糖尿病在打胰島素的就被拒保,因擔心他會失明或切除腳趾而很快要LTC理賠。若沒把握,它們也會加要求驗血,驗尿,或作EKG (心電圖)。

有次上課,講師說,有些人對LTCI有誤解,以爲買了,就容易被孩子送療養院,而不肯買 。相反,若你有很好的保額,你更有機會住在熟悉舒服的家中久些,讓專人上門來護理,又可見到家人, 這叫 “Home Care”(居家護理)。我早年聽說過 “Nursing Home Only”, 這種只理賠療養院的LTCI 看似較便宜,但一要嚴重到可住療養院,二要拿得到病床,否則不是馬上可得到理賠。一分錢,一分貨,這種限制較多的也能比一般的便宜。還有,我個人不那麽喜歡好幾合一的保險。我曾加入一個當時很受歡迎的代理商。我上了它總公司的經紀人訓練 (Agent Training) 網站去上課,發現其實它的限制講得挺清楚 (這才是公司的律師團審查通過的),和報紙上某些華人經紀吹噓的差很大。其中,它明言,當申請LTC時 (或其它疾病,原因等),它們保留決定權來批准的一次性額度,看當時公司的財務狀況來決定批多少。必要時,才和其它產品搭配使用。

我曾碰到子女反對。有客戶回報,子女說錢不要被“綁”住,要找投資回報率高的,問我,怎麽樣可以提高保險的投資回報率。我很無奈的回答,馬上“出代誌”最高,你要嗎?請回去問你的子女,若明天就發生LTC,是他們要辭職來長期照顧你,還是每個月幫你付7千多元?有趣的是,也碰過子女堅持要幫父母買,因爲將來不但可以用來好好照顧父母,也可以儘量保住想留給他們的資產而不被迫變賣。

常有客戶很有阿Q精神的說, “搞不好”我一下子就過去了,用不到LTC。我笑笑,萬一 “搞得好”你拖上個10年以上呢?我們誰也沒水晶球,不知道我們會何時過世,怎麽過世,會拖多久。能作的是,儘量作好規劃,把衝擊降到最低。量力而爲,買不起每個月7千的賠額,5千也好,4千也行。當LTC發生時,家屬會很感謝保險公司每個月固定送來幾千元付賬單,而不是叫li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長期焦慮。我自己在50歲前就開始買了 O公司的產品,終生理賠,5%複利通脹條款,我沒那麽多現金,就分期付款,把保費鎖定;保額不足的部份,以後再另外補買1個。一切就是規劃的觀念。

生老病死:華人一直努力工作儲蓄 (生),近年也懂買年金來拿終生提款(老),願安排把剩下財產留給子孫(死),但很多跳過了規劃老化或久病的風險(病)。在人生的旅途上,若漏了它,可能毀了其它的努力,原此篇分享能喚起你的關注。 讓我們一路好走!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