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國往事”

上週三晚上,在矽谷的蘇菲亞大學裡,同很多知青朋友們聽了一場有關電影“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的精彩演講。然後又花了很多時間,看了這部1984年拍的美國電影和講員蘇教授推薦的其他電影,學到了一些如何欣賞電影的智慧和對美國早期歷史的了解。

蘇牧教授是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也寫了很多有關電影編導和電影分析的專書。藉著“主流電影與”美國往事”“的題目,他把主流電影分成探索片,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個層次,其中最多的是我們常看到的商業片。探索片不多,但是有創意和值得深思的道理。1984年完成的”美國往事“是義大利名導演塞尔喬·莱翁内(Sergio Leone)探討美國文史的電影“美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描述由上世紀初世界第一次大戰後到六十年代中,紐約市貧民區裡一些猶太新移民的孩子們和他們的“美國夢”。在這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主人翁”Noodles 麵條“和他的朋友們如何成長。因為原來電影裡有很多暴力和色情的場面,所以也有後來被剪成一個多小時的影院版本。影片從多年以后,他再次回到纽约開始。他来到少年時混迹的地方,掀開墙上的木板,向里看去。透過演“麵條“Robert De Niro那深邃的眼神,回憶開始。原来,這是他少年時偷窥女神Deborah的地方。麵條的一生,就為了两件事而活。一是對Deborah矢志不渝的愛,一是對黨裡兄弟們的情義,結果他什麼美國夢也沒有得到。
另外兩部他推薦的美國電影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e 和 Run Lola Run 也是很有創意的探索影片,前者指出人要了解自己,後者說明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等。此外,他也推薦了幾部中文片,例如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聽了演講後,再去看這些電影時,我們都學會了如何用大腦去看,而不只是為娛樂而看電影了。
剛看了“美國往事”的電影後,有機會去舊金山的愛爾蘭文化中心,聽了一場美國南北戰爭前後,華工和愛爾蘭工人一起修建美國第一條橫貫鐵路的演講。在那擠滿華人和愛爾蘭人的會議廳裡,史大的張少書教授和紐約市大的Barry McCarron教授 ,分別報告了華工和愛爾蘭工人的事績。當年曾有幾千位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而來美國的新移民們,在那高山和曠野裡奮鬥,為美國的建設出力,甚至犧牲了生命。
如果有人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拍成電影,讓我們能看到一些跨越時空和民族分野的愛情故事 ,那一定會是個更好的美國夢。
文/蔡老師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