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可謂近十年來最值得當分水嶺的一年,一般來說,這一年之後便被稱為後疫情時代,口罩疫苗與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通通免了,大家都可回歸正常生活,但有回歸嗎?
同在這一年,美國因諸多因素發生了四十年來最高的通貨膨脹9.1%,聯準會的職責之一便是要穩定物價,因此從這一年三月結束持續很久的QE,開始升息循環以應對通膨。如今已抗戰了三年多,聯邦利率還在4.25%~4.50%區間,但是通膨有穩定下來嗎?
不知道,唯一很清楚的是房貸利率跟著聯邦利率而處在高位,反映在房市上,就是還會有人來買房,只是這個人已從過去熟悉的個人住家用,變成投資客的資產商品。房地產數據平台BatchData的最新報告稱,投資客擁有美國住宅占比從2024年第一季起開始攀升,由22.1%成長到今年第一季的26.8%,然而相對於2020到2023年,投資者只擁有全美約18.5%的房屋。這個數字確實高得驚人,而且還在持續成長,只不過深入了解後,發現並非投資者購買量激增,而是一般民眾購買量下降。如果看看升息後的房貸,就明白潛在購屋者被買房成本給嚇跑,難怪自住與投資比例成此消彼長。
加州如何呢?當然也避不掉這大風大浪,只是加州人夠有錢,自住比例還是守得住。2025年Q1的加州投資者擁屋比例為19%,相當於每五棟就有一棟屬投資商品,值得警惕。不過這樣的占比在全國排第36,算是中上成績,且低於全美平均的20%,比起老對手的德州,占比22%排名第24,以及佛州的占比21%排名第27,自住表現亮眼許多。
然而家大業大的加州,投射到量體上數目就驚人了,加州投資宅達145萬套,佔全美投資宅總數的8%,不過這還僅排名第二。德州的投資宅數量最多,達166萬套。佛州排第三,投資宅有121萬套;這美國人口最多的三州,投資宅總數占了全國的近四分之一。
關起門來關心自州事,發現投資宅與使用目的性息息相關,即人口較少的縣,由於旅遊和休閒娛樂業發達,第二套房的擁有率更高,投資者擁有的房屋比例也因此最高。例如人口才三千多,鄰近知名遊憩區Lake Tahoe的Sierra縣,投資宅比例加州最高,達82%的獨棟住宅都為其所有。擁有Shasta Trinity國家森林的Trinity縣,人口一萬六千多,投資宅比例為77%。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所在的Mono縣,人口一萬三千多,投資宅比例為74%。被Lake Tahoe、優勝美地與兩座國家森林包圍,環境很像阿爾卑斯山的Alpine縣,人口才一千一百多,投資宅占比68%。
那些縣人口已夠少了,大量房子當然是給人當第二個家或度假用的,投資客買下營利可想而知。反向推論,擁有大城市的縣市,房地產價格高很多,投資宅的占比當然也就相對較低。例如San Mateo縣的投資宅占比只有17%,而這已是有大城市的縣市中最高的。Contra Costa、Santa Clara、Solano與舊金山縣,以及南加的聖地牙哥縣和橙縣都是16%。洛杉磯縣和Alameda縣則均為15%。
這麼說來,人民住的需求都被那些大投資集團給把持住了嗎?這點倒令人意外,投資集團不玩這小錢小利的遊戲。研究發現,全國85%的投資宅是由擁有一至五間投資宅的小型投資客所有,大集團甚至於今年第一季,賣掉的投資宅還比新買的多了76%,顯示投資宅是包租公包租婆的謀生工具,而不是大集團侵犯居住正義的營利手段。
那麼為何加州投資宅比例這樣「低」,明明很多人是在租房子的,人口普查局的資料也顯示,45%的家庭居住在非自有住宅中,這一比例在全國排名第三啊?那是因為公寓或建來出租的獨棟住宅項目沒納入研究,而加州獨棟住宅價格又高得驚人,讓那些包租公婆們的預算也捉襟見肘。此外,加州的典型回報率一直很低,根據一項聯邦指數,加州六年價格增值為50%,排名第41。基本經濟面似乎也不樂觀,五年來人口持平,排名第47,五年就業成長率為3.8%,排名第25屬中段班。
簡單說,升息後比疫情前殺傷力更強,美國整體房屋銷售量從2021年的690萬套高峰暴跌三成,至2023年僅成交480萬套,這造成了市場真空,穩定成長的投資宅就順利填補這自住空檔。那有沒有市場呢?還真有,租屋網站RentCafe研究發現,2019至2023年間,灣區部分地區的百萬富翁租屋者數量增加了四倍。在全國範圍內,這一數字成長了三倍,超過百萬富翁屋主的增長速度。升息後的美國夢連百萬富翁也都感覺有壓力,所以乾脆選擇可負擔的美國夢投資宅,這樣的發展,是不是令人開始懷念疫情前呢?
記者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