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中國女性】隆重在夏洛特公演

話劇【中國女性】隆重在夏洛特公演,重現第一個中國女性踏上美國的歷史》—紹山。

以1834年第一個來到美國的中國女性梅阿芳為原型,著名韓裔美國話劇作家勞埃德·蘇(Lloyd Suh)的新作《中國女士》(The Chinese Lady),2023年7月28日至8月12日,由Three Bone Theatre劇團搬上舞台,在美國北卡州夏洛特市Arts Factory(1545 W Trade St, Charlotte, NC 28216)公演。劇團特別邀請華人愛樂合唱團團長余紅女士做文化顧問(Cultural Consultant)、邀請華人敦煌藝術團加盟成為合作夥伴(Community Partner)。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先生、華美協會董事長劉建國先生相約一起觀看了7月29日的第二場演出。

梅阿芳歷史故事回放:1834年10月17日,為了向美國人推銷中國商品,商人卡內斯兄弟從中國廣州誘騙年僅14歲的中國女子梅阿芳登上開往美國的郵輪華盛頓號,於是在歷史資料中梅阿芳(登記名字Auphinoy)成為第一位抵達美國的中國女性。抵達紐約後,卡尼兄弟通過《紐約太陽報》等媒體進行宣傳,將梅阿芳稱做是一位清朝“鑲黃旗”王爺的女兒,名為“朱莉婭•福姬-清昌公主”。這個名字對於美國人顯然過於累贅且複雜,在媒體的要求下,卡尼兄弟最後將她的中式名字“定”為了 Afong Moy“阿芳•梅”,即梅阿芳。卡尼兄弟對梅阿芳進行了專業包裝,讓她成為一件名為“中國女士”(Chinese Lady)的“展品”,並在《紐約每日廣告》報紙上刊登了展出廣告。從1834年11月10日開始,每天早上十點至下午兩點,梅阿芳進行日間展覽,票價25美分。下午五點至晚上九點則為晚間展覽,票價翻倍,是50美分。梅阿芳的個人展覽室,位於曼哈頓下城的“公園道”八號(8 Park Pl)。展覽室里布置著各種中式家具,中國絲綢,紙燈籠,畫像,鏡子及陶瓷花瓶等。梅阿芳則身著清朝婦女服裝,用筷子表演吃米,同時還有泡茶,唱歌,用中文數數等。梅阿芳也不時回答參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她不懂英文,都是通過一位名為阿通(Atung)的中文翻譯。阿通也是中國人,他是與梅阿芳一起從廣州隨船來到紐約的。後來,展覽票價飆升到一美元(等於當時的人均日工資)。

         在紐約之後,梅阿芳的展覽走遍了全美國。從波士頓到紐黑文,然後費城、巴爾的摩一路南下,里士滿、查爾斯頓及新奧爾良等城市,然後從南方又去到了古巴。最後她沿密西西比河上溯至俄亥俄河一帶,並去到匹茲堡。所到之處,都引起極大的反響。梅阿芳是早期第一位引發全美關注的中國人。她向這個陌生的新生西方國家,展示了來自東方的不同文化。讓美國人真正地親眼見識到東方與西方的巨大差異。在首都華盛頓展出期間,梅阿芳還受國會議員們甚至時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的接見。

          梅阿芳原本在美國逗留兩年之後(1837年)返回中國,但她最後沒有成行。全美巡迴展出後,梅阿芳一度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直到1848年4月,梅阿芳再度出現。她跟隨了一位新的經紀人費尼爾司•巴納姆(美國著名“玲玲馬戲團”的創辦人之一)。在紐約﹑波士頓及費城進行一系列演出後,1849年11月,梅阿芳又去到了首都華盛頓,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現場演出。梅阿芳最後的一次演出紀錄,是1850年4月在紐約城酒店。 1850年代,隨著美國對中國的了解加深以及更多中國人的到來。美國大眾對“中國女士”的好奇度也逐漸降溫。梅阿芳後來去了哪裡,沒有了下文。

劇作以暮年的梅阿芳反思自己為高潮,她講述了一生經歷過的歷史滄桑,從1840鴉片戰爭、全美大陸鐵路修建,直到1871洛杉磯唐人街慘案、1882排華法案、1885石溪和1887蛇河慘案等。劇作藉著“觀看”這個主題,提醒觀眾,在同一個社會裡,讓我們互相都看到對方。

話劇的最後一段引人深思,聚光燈下,蒼老的梅阿芳推著沉重的步伐,走向觀眾,邊走邊說:“現在是2023年,我已經203歲了。我已經等了這麼久,等待一個機會,希望我配得上這個機會。非常感謝你們關注我。這已經不是我的聲音,這不是我的衣服,這也不是我的肉體,因為它已經不存在了。然而,我希望我能把相關的信息傳遞給你們。遺忘是人的本性,所以,我和大家分享,是希望你們看到我現在的樣子,並塑造我的未來。我和大家分享,是希望從我身上你們能看到一些自己的東西;我和大家分享,是因為我不想讓你們忘記我。生命在輪迴,我在開始的地方停了下來。我開始的地方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充滿真誠希望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可以審視自我,看到從未看到過的東西,認識到世界是如此美好,變化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如果我們真正審視彼此,就會看到差異性和多樣性,就會看到一些真實的東西。能從歷時的角度去看問題並真正理解是一件幸事。能跨越歷史的長河並獲得理解是多麼美好啊!就讓我們審視彼此吧!我正在註視著你們。你們也在注視我嗎?”

      演出結束,觀眾報以熱烈掌聲,經久不息,兩位男女主演卸妝後來到大廳目送觀眾離開,觀眾紛紛在留言版上寫下自己的感言。

部分觀眾感言:

非常感動!製作出色!

令人反思,令人開心,令人感恩。

精彩!窺探鮮為人知的歷史!

讓人大開眼界的是,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來記住所有的文化和信仰。

在看待自己以外的文化方面,我們都有所成長,也都沒有成長。

深深的感動和覺醒!完全是令人大開眼界的體驗。令人傷感卻充滿希望。

非常感恩能看到這樣一個令人感動,發自內心的表演。我很欣賞通過這部話劇建立的聯繫所產生的連鎖反應。

感恩看到了這樣的經歷,對我不知道的事情深感尷尬。

         華美協會董事長劉建國先生觀後感言說,梅阿芳作為在美國生活的第一個中國女性,她的境況恐怕無人能解。一個與中國家人和華裔社群喪失聯繫的14歲女孩,要怎樣在白人主導的美國社會中,在時間流逝中保留自己的中國性呢。編劇Lloyd Suh,通過此劇講述梅阿芳如何將她深植於中國的根中註入了美國的元素:她是如何漂移到美國的土地上,又是如何受累於美國境內的種種不平等。梅阿芳不同尋常的美國生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歷史的遺產。她的故事,哪怕是對於當代的亞裔美國生活來說,也是意義深遠。當年梅阿芳來到遠離家鄉的美洲,巨大的文化反差給當時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和震撼. 試想當今世界中美人民之間不也是一樣嗎?美國主流社會對普通中國民眾認識堪稱匱乏,誤解重重,我們在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包容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美中經濟文化協會會長李勐先生觀後感言,1834年,正是中國清朝道光14年,中美之間交流甚少、了解甚少,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做為一個弱女子梅阿芳,年方14歲,身高1.47米,歷盡千辛隻身來到美國,被安置在展廳展覽中國元素,家具、絲綢、陶瓷、筷子、泡茶、唱歌、中國畫。梅阿芳的到來掀起了一陣中國熱,得到美國國會議員們甚至時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的接見。資本家利用梅阿芳賺得盆滿鍋滿,其實梅阿芳的命運是悲慘的,失去了人身自由,還被資本家毀約不讓回中國。當聽到梅阿芳說想廣州鄉下的親人,爸爸媽媽的模樣模糊記不清了,廣東話都不會說了,真的震撼到我的內心,梅阿芳14歲離開家,到死都回不了故鄉,見不到父母親人,我感受得到梅阿芳撕心裂肺的痛苦。演出很成功,劇組很用心,男女主演都有中國血統,梅阿芳的扮演者艾米·和田(Amy Wada)媽媽來自台灣、爸爸是日本人,翻譯阿通的扮演者斯蒂芬·韋斯特·羅傑(Stephen West-Rogers)媽媽來自台灣、爸爸是美國人。舞台有中式小凳子、小桌子、小鳥籠、瓷器、算盤,佈景有中國畫。背景音樂是中國歌曲《吻別》、《一剪梅》。 《中國女士》這部話劇非常棒,值得去看看。呼籲夏洛特市華人朋友們百忙之中抽空去看看,重溫一下第一個來美國的中國女性的歷史。

Related Posts

聖縣努力改善互聯網服務不足地區
TCML華語科技專班 嘉惠 Google 員工
申請2020年10 億退稅時間將到期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