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廿世紀中葉那種優雅、悠閒、高貴又帶人情味的百貨公司如今還能生存嗎?不過還真有一家這樣的百貨公司存活下來,而且屹立不搖,自1938年就在費城市中心開業的Boyds。近幾年,這家百貨公司很有名,因為相對於其它大型連鎖百貨正當被電商打得滿地找牙時,它卻越做越有聲色,上了紐約時報與富比世等知名媒體。它賣的東西基本上亞馬遜也買得到,商品並未有獨特到非去它那兒買不可的理由。四層樓建築專賣服飾,談不上「百貨」,多數商品售價雖非很貴,但也著實不便宜,想撿便宜選方便的消費者,理論上都應該上網購才對,但它生意卻一直不差,究其原因,家族企業規模小,可能是其易生存的根本。第三代與第四代掌門人Kent與Alex Gushner接受舊金山紀事報專訪時指出,他們也跟Macy’s與JCPenney一樣飽受電商威脅,但他們保持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老舖式高密度接觸客戶服務,讓他們與競爭者區隔開來。

 

簡單說,就是「以客為尊」幫他們戰勝電商,這點從大門外,比商場建築占地還大的客戶專用停車場便體現出來。它位於費城Chestnut St. 1818號,離市政廳三個街區,靠近Rittenhouse 廣場,屬商業密集區,相當於舊金山聯合廣場一帶,在這黃金地段,該公司卻在正對面保留一塊比商場土地還大的平面停車場,而且Gushner家族幾世代以來都拒絕將它改建成其它用途,Alex Gushner說:「這停車場對我們的業務太重要了。」除了給顧客到市中心的該公司購物停車方便外,最重要的是還有代客泊車的人情味,那些員工已經跟顧客熟到稱名道姓,而電商只會要你在簽收單上簽名寫姓。Alex說道:「如果你想到我們這兒買個東西,事實上你在別處也可買到的。但是你在別處找不到的東西,我們提供的服務與購物經驗,那些正是我們要強化以區隔的東西。」

 

願意多花一點錢來這裡買相同商品的顧客,多出的代價就是來買「以客為尊」的附加價值,這是有市場的。在費城做投資和財富管理方面工作的Laura LaRosa,都在Boyds買她上班用的套裝,如果她想買一套她的同事已在Boyds買過的套裝,銷售人員會提醒她,讓她在辦公室不會撞衫。LaRosa說:「這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購物經驗,他們知道你喜歡什麼,也知道那些衣服會讓你穿起來好看,這是在購物中心Neiman’s很難找到的。」

 

這對父子除了經營公司外,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賣場招呼客人,另外還聘雇36名銷售助理與造型師,有些人已經在Boyds待了幾十年,如同泊車師傅般都是熟悉每一位顧客的銷售老師傅,例如在男西裝部門擔任個人採購39年的Bill Bolling。已經六十歲的他還是許多客戶指名服務的要角,因為他會用一本筆記本詳細記錄下客戶們每次購買的內容,他說:「如果一位男士每季買四、五件衣服,會很容易買到類似的東西,所以筆記本保留完美的購買史,可以給他們的衣櫃最大的提醒。」

 

男裝部是這家百貨公司的核心事業,修改師傅也是其最主要員工,目前雇用39名修改與整燙師傅,Kent Gushner說他們這個部門人數,可算是全美任何百貨公司中最多的,光員工薪水、福利與稅金,就每年要花掉公司兩百萬元左右,而幫客戶做的修改,卻完全免費。顧客名人無數,最特殊的可要算籃球明星張伯倫(Wilt Chamberlain),他於1965年光顧了男裝部,並相信做了史上最難的修改。

 

《紐約時報》稱這家百貨公司是「最後的偉大服裝店」,很有《最後的莫西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的味道;《富比世》說它是「奢侈零售世界的鳳凰」,指的是它經得起連鎖百貨夾擊,之後又受到電商經濟摧殘,卻依然能遨遊零售世界的天空。這幾年大家這麼常提到這家百貨公司,除了它保有濃厚到幾乎成鄉愁的「以客為尊」服務精神外,最主要的是想了解它如何在電商洪流中求生存,而電商環境也是它不得不思考的選項。Boyds直到去年十月才開設官網做線上販售,而這可能是Kent Gushner最棘手的經營難題,他說:「我們想把實體商店讓我們成功的因素帶進線上購物經驗,這完全相反於那些電商所正在做的事。」

 

 

記者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