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畢業門檻是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

2006年,經濟大衰退前的美好時光,大家都還沉溺於前幾年的高度成長榮景中,高油價、高房價、高經濟成長率,甚至聯準會的利率都達5.25%之高,誰都沒料到隔一年泡沫就破了,也沒有人想到已故的哈佛藝術學院院長Jeremy R. Knowles,會在當年九月的新生入學演講中說出「就算不是唯一,也是主要的教育目的:有能力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這樣暮鼓晨鐘之語。

 

經過了一場經濟大打擊,可能還有一場充斥假新聞的總統大選後,去年的哈佛秋季入學新生演講,由該校首位女校長,也是自1672年以來,首位完全沒有哈佛學歷的校長Drew Faust致詞,她又提到了Knowles所說淺到不行的教育宗旨,只不過加了「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的說法。她之所以提到,是為了呼應她的演講主旨之一:真理的追求(pursuit of truth)。她說的「真理的追求需要不斷的驗證、評估、爭論、挑戰與論辯」,相信是高中以上教育就會提到的東西,所以她也說那不是哈佛只想教的知識技能,重要的是哈佛人應擁有的能力:做判斷、評量事實與對新真理採開放的學習意願。所以簡單說,在歷經十幾年的風風雨雨,這位創下多項歷史紀錄的歷史學家校長,給哈佛學生的畢業門檻又回到當年的Knowles,當有人在胡說八道時,哈佛人有能力從中辨別。

 

2016年底的總統大選雖已一槌定音但餘音仍繞樑,且不知還要繞多久,莫說那道門到底有沒有通,光是一些社群網站被人利用做廣告與發假新聞就讓聯邦火大,決定要從今以後嚴管再嚴管。廣告就是廣告,不管載不載明誰出資,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廣告,如還願受其影響,就只能說是睜眼瞎子,但假新聞混假成真,就非常需要那兩位哈佛領導人所說的能力: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

 

去年十一月初,國會山莊正大聲指責臉書、谷歌與推特,在總統大選期間接受了太多外國資助的政治廣告,蘋果的Tim Cook反倒受不了這些人搞錯方向,決定跳出來主動要媒體訪問他對此事的看法。於是他在接受NBC News的主播Lester Holt的專訪中明確指出,社群網站被用來操控人的問題,可比外國政府廣告的影響嚴重多了,他說:「我不認為來自外國政府的廣告是個大問題,我相信它只是個0.1%嚴重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工具被用來分裂人、操縱人,向廣大人群散播假新聞,從而影響他們的思維,這對我而言,是No. 1的問題。」

 

Cook一直痛恨假新聞,早於二月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採訪時便說:「假新聞正在以某種方式殘害人們的心靈。」或許就因為沒有人去「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讓假新聞成了Cook所言的No. 1毒害。若不想被人利用來以訛傳訛,至少也上一下谷歌核實,但就算上了谷歌,又有幾個人真用對了谷歌呢?前谷歌資深工程師Fili Wiese告訴我們,除了搜尋前要做功課,不該一股腦兒地憑感覺去搜尋外,來源出處更是關鍵,上網搜尋跟看一本書一樣,先持保留態度比較妥當。

 

他在接受聖荷西信使報專訪中提到,差不多整個網路都是在做行銷,行銷自己、產品或公司,所以大多數網站都是有企圖的,搜尋者不可盲目相信所有東西,對於所看見的東西,先存疑。另外,搜尋者大多只看合他胃口的新聞來源,也就是所謂的「過濾泡沫」(filter bubble)。他認為看相反立場的內容跟相同立場的一樣重要,因為很多人是一看到合乎自己觀點的東西後,便停止質疑它是否為真,以及它是否已被人揭穿了。多看看不同來源的東西,跟多用不同搜尋引擎來找資料,對認識真相很有幫助。

 

十月號的《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有篇名為《為何聰明人會做蠢事呢?》(Why Do Smart People Do Foolish Things?)文章,指出聰明人或許因為智商高,所以成績好,容易找到好工作,甚至也比較不會犯罪惹麻煩,但這些並不一定會帶來幸福。因為智力並不等於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那是需要推理、論證、分析、假設檢測與決策判斷的認知範疇方面能力,兩者在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屬不同領域的東西,而批判性思考能力才能幫助人做出更好又正確的決定,減少負面事件的衝擊。

 

網路時代不乏人云亦云者,哈佛又幾乎都是聰明人,當兩者相加,相信結果會很慘,難怪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學不讓這種聰明人畢業,而要畢業好像也沒那麼難,以批判性思考來明辨是非就行了。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