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來臨,特在此恭祝各位讀者朋友身體健康,心想事成。今天我要圍繞着“心想”二字,和大家分享我多年來的一個猜想——人是用心臟想的,腦子只是用來記憶的。

在我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有15年是做電腦的硬件設計。大家知道,電腦中最主要的兩大部件是中央處理器(CPU)和存儲器(memory),中央處理器是進行數字計算、邏輯判斷和向所有其它部件發布指令的;而在這過程中用到的數據、程序和指令都存放在存儲器里。人類是一切所造之物中最高級、最精美的傑作,沒有理由把中央處理器和存儲器一起放在腦子裡來完成。而且,心臟得到最充分的血液供給,是司令部最理想的所在地。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想。

戰國時期的孟老夫子說過:“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孟子•告子上》)。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心竅”一詞的解釋:“指認識和思維的能力(我國古時以為心臟有竅,能運思,所以這樣說)。”可見我們的老祖宗早就認識到,負責想事情的器官是心臟。心算、心事、心數、心得、心神、心意、心性、心機、心計、心術這些詞彙都說明心臟在計算、判斷和發布指令方面的作用,而和“心”字有關的成語更是不勝枚舉;可是在《現代漢語詞典》“腦”字下面的詞彙除了有關腦子結構和腦部疾病的以外,只有腦袋瓜子、腦海、腦際、腦筋、腦滿腸肥、腦汁等聊聊幾個。換句話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後來被西方醫學的局部發現誤導了。當然,這也只是我的猜想。

如果說,想事情的是心,不是腦,那麼換一顆心是不是想事情的方式就改變了呢?下面我要給大家講一件真實的事情。1988年,時年47歲的專業舞蹈演員Claire Sylvia接受了心肺雙移植。因為她是全美國第一個做這種手術的人,因此被媒體關注和宣傳。一名記者問她:“發生了這樣的奇蹟,你最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東西?”她脫口回答說:“我現在想死了啤酒。”她為自己給了這樣一個輕率的回答而感到羞恥,也感到驚訝,因為她以前根本就不喜歡啤酒。但是她當時感覺到的卻是對啤酒特別的渴望。一個月以後,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吃東西了。奇怪的是,她突然喜歡起以前不喜歡的一些食物,如士尼克巧克力棒、青椒、肯德基炸雞塊。她覺得自己更健壯,更強韌,更自信,個性也更積極和果斷。在一個離奇的夢中,她在一棟從來沒有見過的房子里聽到有人叫她Tim。經過曲折的過程,她終於查明她的器官捐贈人是一個在摩托車事故中喪生的18歲男孩Tim Lamirande。她來到男孩緬因州的家裡,吃驚地發現男孩家裡的房子和她在睡夢中見到的房子一模一樣。她把這些不尋常的故事寫在《換心》(A Change of Heart)一書中,成為1997年的暢銷書,以12種語言出版,並且以《陌生人的心Heart of a Stranger》為名搬上了銀幕。Claire Sylvia於2009年8月在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去世,終年69歲,帶着Lamirande的心臟多活了21年。

在《生活品質研究》(Quality of Life Research)雜誌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研究人員採訪47名在奧地利維也納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發現,79%的患者不覺得他們的性格有什麼改變,15%的人覺得性格上有改變是因為經歷了危及生命的事件,而6%的人則證實他們的新心臟使他們的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夏威夷大學護理學院(School of Nurs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in Honolulu)的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10名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試圖評估器官移植受者所經歷的變化是否與捐贈者的歷史相似。他們發現每一名患者在食物、音樂、藝術、性生活、娛樂、職業偏好、名稱聯想和感官體驗等8個方面中有2到5個方面的變化與捐贈者的歷史有相似之處。其中,一名患者接受的心臟取自臉部被槍彈擊中而死亡的捐贈者。他報告說,做夢的時候直接看到他臉上閃光和發熱。

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細胞記憶理論對上述現象的解釋是,器官接受者是通過儲存在捐贈器官神經元中的組合記憶單元獲得原始捐贈者的行為和情感。心臟被認為是最容易受到細胞記憶影響的器官,通過神經細胞的組合編碼最終將記憶信息儲存在心臟里。細胞記憶理論雖然仍未得到科學驗證,不過還是得到了一些科學家和醫生的支持。說句不客氣的話,這些研究雖然耗費了大量的銀子,但是目前所處的狀態也還只是假定和猜想

 

記者 湯毅堅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