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廿一縣系列五》 想搬的越來越多

聖荷西信使新聞報(The Mercury News)七月底做了一篇報導,內容引用房地產資訊公司CoreLogic的統計,六月份灣區的五十萬元以下單戶住宅掛牌量,比前一年同期整整少了17%,是史上最低數量月份,所以報社給這價位以下待售房子一個新稱號:瀕臨絕種物件(endangered species)。但整體住房銷售量是上漲的,五十萬以上價位物件漲幅更高達9%,這樣的現象呼應了之前所提的灣區廿一縣發展趨勢,即想在五十萬以下實現美國夢,只有跑到沙加緬度、聖華金谷地與蒙特利灣的新三區十二縣去找。同時也反映出傳統灣區兩極化發展,如警消教師等中產階級職業,還有總要有人做的服務業等人員,快全被高房價轟出灣區了,最後留下來的就是高薪科技業人士,以及資本家、企業主和不得不留下來的世代灣區人,那麼很多讓社區正常運作的工作誰來做?

 

其實除了中位數以下收入者最會被價格轟出外,大家總以為的新貴,能在灣區活得很好的科技人也可能在被轟出之列,且老早就有這傾向。去年中,就業網站Indeed發表報告說,88%的矽谷軟體工程師與科技專業人士都想離開灣區到外地發展,其根本原因是住房代價高、生活不容易,所以透過該網站向外地找工作的矽谷科技人,光去年上半年就比前年同期多出12%。這樣的調查或報告在近幾年屢見不鮮,TinyPulse與Glassdoor都有類似發現,LinkedIn於今年六月還做個反向調研,發現越來越少人會想來灣區工作了。從今年二到五月,搬來灣區的工作者掉了17%,但同時期的西雅圖卻多了2%。LinkedIn經濟學家Guy Berger說:「灣區不再是三四年前,全國各地都還在大衰退中掙扎,那塊閃閃發光的黃金鄉。」不願來灣區工作的最主要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即使這裡充滿著科技神話般的公司,而神話是比不上房租便宜點來得實在。

 

不願來與搬出去的科技人,很多是沒有家庭的單身漢,或許單純些,問題較嚴重且複雜的是,想買房的家庭是越買越遠。Redfin今年四月做的分析說,五分之一住在灣區想找房的家庭,將目光瞄準灣區以外地方。這份分析今年第一季全國75個都會區內一百萬想找家用戶的報告,指出整個金山灣都會區內的約十一萬用戶,共有21,300名,19%左右的人是在找灣區外的房子,州內的目光主要落在沙加緬度,州外的首選則是西雅圖。同時,灣區在這75個都會區中,居民想搬出去的比例最高。

 

租不如買,買區內不如買區外,這樣不但形成了灣區廿一縣,也構成了包括高收入者在內的灣區人共識。房地產網站Trulia於今年初,抓了勞工統計局全美收入排行最高九種職業中的麻醉師與外科醫師的薪水來衡量,發現他們的中位數年薪相較於金山的中位數房價,只有41.6%的房子是他們負擔得起的,而另個房價也在緩慢上漲的城市芝加哥,買得起的比例高達90.7%。也就是說,撇除投資理財兼外快等其它收入,單純拿薪水來買房的話,金山房市有近六成房子是連醫生都買不起的。

 

當然,這是Trulia數據的悲觀面,不過既然住不起房子,就要想得出辦法。2012年從密蘇里州搬來灣區,創立工作流程自動化公司Zapier的Wade Foster,也很喜愛住在灣區的種種優點,例如全球科技業心臟所在、天氣很棒、海灘很美、滑雪品酒樣樣皆宜,除了唯一的缺點,住房為主的生活成本太高,而這唯一的缺點卻足以殺死所有優點。為了照顧他的員工生活,當然也可能為了留住員工,或不想因為住房代價而逼得他不斷加薪,他提出了一個優惠方案,就是給接受公司職位的灣區居民一萬元,然後請搬出灣區,住到他們負擔得起,又有生活品質的地方去,因為他認為這是企業可以幫忙解決灣區人居住與工作的兩全其美辦法。

 

這家遠端作業便可正常運作的科技公司,雖然比起臉書乾脆買地蓋房來給員工住,顯得寒酸了點,但小企業能有這樣一顆心,氣魄就完全不下於巨頭公司。「瀕臨絕種物件」的報導已造成全國回響,讀者留言點評破百,有位署名Walking Fool說得挺有意思,他寫道:「就好像BMW不賣兩萬五以下的車一樣,但你知道嗎,你不一定要買輛BMW,開開二手Corolla不是很好?」多少調研分析與報告說的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如果灣區最後只剩下開BMW的人在住,那麼,誰來幫有錢人修馬桶呢?

 

記者/ Pegasus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