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這個第一真可恥

不過幸好是因加州人口最多,所以行人車禍致死數居全國之冠也理所當然,但這個說法值得安慰嗎?2016上半年全國行人死亡數2660,其中加州貢獻359人,估計全年會超過六千,將是二十多年來首次破這個數字。加州人最多沒錯,因此行人車禍致死數最多也說得過去,但若因此而稍感安慰,老實說,這可能比得這個第一還可恥了。

 

公路安全主管協會(Governors Highway Safety Association, GHSA)統計到2016上半年的各州行人交通死亡報告指出,2000年是個高峰,然後一路往下掉到2009年的谷底,那一年無論行人或車禍總死亡數都是歷史低點。也許與經濟大衰退有關,大家沒錢出門,也沒工作可出門。之後行人死亡數又開始往上爬,2014到2016年是升幅最高的時段。從2006年開始,行人占車禍死亡人數比就一直在十幾個百分點,且有攀升趨勢,例如2006年占比11%,到了2013年以後便維持15%,可能與造車技術越來越保護車主有點關聯,所以一般車碰車的車禍讓車主頂多受傷,但人體肉身可沒有進步,一百多年前車碰人,人會死,到了現在車碰人,人照樣非死即傷,這就是行人的天生弱勢,也是禮讓行人為駕駛文明表徵之原因。

 

不過說行人是弱勢不代表行人都沒責任,按GHSA統計出來的2015年行人致死地點,72%發生在非交叉路口的汽車行駛道,像高速公路與分隔島,10%在像路肩與車庫道的非行駛道上,只有剩下的18%是在交叉路口,所以就算在自家車庫道撞上行人的那10%都算駕駛人的錯,還是有七成多的行人是死在他們不該出現的地點,這實在令人有點費解。此外,行人酒醉遭撞也比駕駛人酒駕比例來得高,2015年全國5,376位死亡行人中,報告估計有34%的行人體内血液酒精濃度(BAC)超標(0.08 g/dL或以上),酒駕者只占15%。雖然行人酒醉遭撞致死也不等於行人的錯,但畢竟酒醉走路可不比清醒走路來得當心。晚上則是行人的天然殺手,2015年有七成多的行人是死在下午六點以後的天黑時段,即使車輛都有車燈,但若行人的穿著深暗又無反光安全裝置,再強的車燈或路燈照明,行人依舊處於險境。

 

除了晚上這天然殺手外,還有位讓行人死亡攀升的科技殺手,智能手機。無論駕駛或行人都會因使用手機而分心,偏偏分心又是車禍發生的主因之一,聯邦估計,每年至少16%的死亡車禍是因為它。依無線協會(The Wireless Association)的數據,從2010年以後,每年的多媒體訊息量就逐年暴增,2013-14年增加58%,2014-15增加44%,而這三年間的行人死亡增加率也分別是3%與9%。2015年是個關鍵年,那一年的無線數據使用量是前一年的兩倍多,而這一年也是自1998年以後,首度行人死亡數破五千大關。報告作者Richard Retting表示,走路與駕駛哩程數在這幾年都只微增幾個百分點而已,不可能是造成行人死亡暴增的主因,但收發簡訊與無線裝置使用卻同步大增,所以他說:「這就是唯一的原因,說明人的行為起了什麼樣的戲劇性變化。」邊開車邊使用手機造成的危害,3月29日便發生一起血淋淋的教訓,靠近德州Gamer州立公園的83號國道上,一名20歲駕駛已被證人指認,當他的皮卡車迎頭撞上一輛教會巴士,造成十三人死亡時,他正在用手機傳簡訊,雖然此起悲劇未造成行人死傷。

 

加州從來不缺第一,但這個第一從此一定要缺。加州2016與2015上半年行人死亡數雖以-11.4%,在五十州加華府的進步排名第十,但純以人數算都還是高居第一,且按人口比例算,也高於加州在全國的占比,所以若是以加州人最多所以行人死最多當說辭,可以想像但不可接受。再以人口密度看行人死亡發生率,理論上密度越高越難進步,人口密度是加州四十幾倍的華府,卻能以-57.1%進步排名第二,連密度約加州三倍的馬里蘭州也比加州高一名,故鄉愿地接受人最多因此行人死最多的安慰劑,某種程度上挺阿Q的。況且威脅行人最大的車輛不禮讓,全世界都俗稱之「加州式停車」(California Stop),光這點就很需要自我檢討,為何大家不說「德州式停車」、「紐約式停車」呢?
駕駛不禮讓行人,至少是那18%交叉路口行人死亡的主因之一,走在灣區街頭,這種現象真的太稀鬆平常。有人去年在YouTube貼了影片,計算一所小學前的斑馬線有多少輛車真會做到“STOP”來注意行人,結果短短三分鐘內,共有25輛車做「加州式停車」或未停,合格者僅3輛。也許視線內明顯無行人,要駕駛完全捨棄「加州式停車」守法通過,難度太高,又帶追撞風險,但都已經看到有人在穿越道上了,還強行通過就說不過去,難道要跟警察說,如果緊急停車反會造成後車追撞,所以只好犧牲行人了?取締不禮讓行人可能是加州最容易執行的法律,既然最好執行,便希望真的去好好執行,幫幫加州去除這個「第一」惡名吧。

 

記者 /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