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沒人敢動的十三號提案

替有錢人省稅?聽起來就是不討好的政策,但一條州憲法修正案最近被地產研究公司發現,實際稅負竟與貧富成反比,而它卻在加州實行了近四十年,且還沒有人敢動它,因為它已成了加州政壇的第三軌(third rail)。那就是加州要繳房屋稅的人都知道的,全名為《限制房屋稅的人民倡議》,並成功寫入憲法的第十三號公投提案(Proposition 13)。

州憲法第十三章第一節第一條寫道:「不動產的任何從價稅,最高都不得超過該財產的全部現金價值一個百分點。」官方認定的房價只有在屋主換人或重建時,才能重新以市場價做鑑價,否則就設定在1975年的價值,然後每年根據通膨指數來設定增值率,最高不得超過2%。

這個1978年6月以近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的公投提案,主要是對之前加州房屋稅平均以市場價的3%在徵收,且沒有設定稅率增幅上限,導致房價飆漲的那段期間,一些房屋價值一年間可能增值五成到一倍,房屋稅當然也跟著飆漲,例如1967-68至1971-72這十個會計年度間,房屋稅收平均以每年11.5%的速度在增長,許多人因繳不出稅而必須賣房甚至破產,而由商人、政客兼說客的Howard A. Jarvis所領導發起的納稅人革命。這堪稱加州最偉大的人民力量,讓Jarvis登上當年6月19號時代雜誌的封面,且下個會計年度,立即為大家省下57%的房屋稅,確實拯救了數百萬人留住他們的房子,至今也已為加州人省下5280億的稅金。

十三號提案的齊頭式平等,讓認為算法不公的人士也不少,在這約四十年時間提告該法需抽離憲法的訴訟就有多起,著名者如公投通過後,Amador Valley聯合高中學區便立即提告州公平委員會,認為十三號提案不該入憲,但州高等法院認定它是州憲法修正案(amendment),而非學區宣稱的改訂版(revision),而判學區敗訴。另個經典案例,當屬1989年的請願人Stephanie Nordlinger對上回應人Kenneth Hahn。

Nordlinger於1988年11月,以十七萬元買了棟位於洛杉磯縣Baldwin Hills的房子,隔年初,她收到該縣稅務師Kenneth Hahn的通知,說她的房子因所有人轉換,重新鑑價後為$170,100,所以房屋稅變成$1,701。這稅金比前一年增加36%,也讓她發現她要比一些自1975年以來,就一直擁有類似房子的鄰居多繳約五倍的稅金,她認為很不公平,於是向縣高等法院提起訴願,主張要還她的稅金,並稱因價值獲取鑑價違反了聯邦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故十三號提案違憲。她說:「第十三A條文無視被課稅房屋的用途、房屋所在的地方政府負擔、房屋實際價值或屋主的經濟能力,成為一種專斷系統。」

但縣、州等各級法院都不認為十三號提案屬憲法修正案有何問題,且Amador Valley的判例已說明一切,最後讓她上訴到聯邦高等法院。1992年6月19日聯邦法院以8-1判Nordlinger敗訴,法官Harry A. Blackmun說:「加州的大型實驗,顯然給了廣大、有力又根深蒂固的社會階層利益。」即使十三號提案可能多麼不公平或不智,Blackmun仍說它是「不可觸碰的專斷」,並稱它是「加州人民的意願」。

不公平或不智讓靠稅收過活的學區首當其衝,在1998年7月的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的一份報導中說:「十三號提案榨乾了加州教育體系的錢,將加州學測成績從過去全美最高變成墊底。」老師抱怨要被迫離開教職,因為學校沒錢支付可生活的工資,這也是Amador Valley學區在公投過後立即提告的原因。同時,全州的圖書館關閉,市政服務低落,加州天堂變色了。

另外,未蒙此法利益的就屬新購屋者,尤其是買與鄰居差不多房子的二手屋買家,因為他們的鑑價標準是成交價,而不是1975年的老房價,像Nordlinger一樣,難怪這批人會大喊不公。也因此,十三號提案被某些人貼標籤為「歡迎生人」的系統,對一個已開發的社區來說,這些新買家付比老屋主更高的稅,換言之就是承擔更高比例的地方政府及學區經費,當然大受歡迎,例如在1989年,自十三號提案通過後便一直擁有房子的全加州44%屋主,僅負擔全州25%的房屋稅金,而且如果房價飆漲超過2%通膨上限,這個比例還會更低。

到底什麼叫公平,是十三號提案一直引爭論與訴訟的根本。照理說,實價課稅是對所有人都公平的一種作法,但對長住不炒作的屋主來說,又什麼叫做實價?不買賣的住房叫做家,家只有情感行情,而沒有市場行情,州憲法要減輕情感行情的負擔,而不是捨市場行情來買人心,立意良善,但實務上呢?住房網站Trulia的一篇研究發現,按此法來推算屋主相對於市場價所繳的房屋稅,加州房價越高的地方所繳的實際房屋稅率越低,若扣除老屋主,這些地方的富人比例也越高,像灣區的Palo Alto,所以又什麼叫立意良善呢?這似乎已成十三號提案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神咒。

住房網站Trulia於去年11月30日,由其首席經濟學家Ralph McLaughlin署名發表一篇名為《十三號提案:美國傳奇納稅人革命的贏家與輸家》(Prop 13: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America’s Legendary Taxpayer Revolt)的研究,利用公開的繳稅記錄、人口普查數據和他們的住房估價,計算出加州的實際房屋稅率(effective property-tax rate),也就是屋主繳的房屋稅除以Trulia估的市場價。結果發現,實際房屋稅率最低的十座城市,有五座位於硅谷,其中最低是Palo Alto,最高前十名則有一半是內陸城市,第一是Beaumont,而前者的房屋中位價在兩百多萬,後者卻不到三十萬。

這份研究加州一萬人以上城市的報告說,房價越高的地方實際房屋稅越低,暗示越有錢的人省越多稅,那麼來看看Palo Alto是否符合這個暗示。該市人口普查局2015年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為$136,519,高出加州一倍有餘,比南灣都會區多兩千餘,比Santa Clara縣高四千多元,在加州數百座萬人以上城市約可排進前二十。個人理財網NerdWallet根據家庭收入、無房貸比、房價中位數、持卡人平均信用額度等數據,調查全國475座六萬五千人以上城市的富有程度,Palo  Alto居冠,且與前一百名相比,不但家庭收入中位數高居第一,無房貸比也以34%居冠,可見該市居民不是住很久而繳清房貸的老居民,就是一擲數百萬現金而不需房貸的富豪。這點也可從富比世雜誌全球最多億萬富豪居住城市排行可知,Palo Alto居第25名,共有13位十億元以上富豪居住,其中現存最有錢的當屬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不過幸好他的房子是於2011年以七百萬元買的,房屋稅每年至少要繳七萬多,沒有佔到十三號提案的便宜,某種程度上應可讓許多人稍感公平。

然而Palo Alto的1979年十三號提案生效前就有房子的屋主也確實不少,Trulia說這樣的老屋主比例占一成多,比起最高的洛杉磯縣郊區美景城市Rancho Palos Verdes的23%,及最低且新開發出來的Contra Costa縣Discovery Bay CDP(人口普查指定地)與Rancho Santa Margarita市等行政區0%,算是中上悠久的。一棟在University Ave.上,Palo Alto最棒社區之一的兩畝半豪宅,1975年賣的頂天價也才廿四萬多,而如今城北區(Downtown North)最便宜的兩臥平民宅就要一百五十萬左右,只因持有時間點不同,豪宅就算以最高的2%增值率計,繳的房屋稅也不到五千元,但平民宅卻要繳一萬五千元,相差三倍左右,兩者除了新舊,土地加豪華度可謂天差地遠,完全符合這研究的主要發現之一,在房價越高的城市擁有得越久,繳得越少。在Palo Alto周遭城市也可發現到這現象,像旁邊實際房屋稅第六低Los Altos,老屋主占17.8%,第十低的Sunnyvale也有8.3%,所以能有個簡單結論:越早在硅谷成家立業,越能在硅谷活得愜意。

最高前十名中唯一落在灣區的城市是第六名、實際稅率1.23%、房屋中位價四十七萬上下、老屋主只有4.7%的Contra Costa縣Hercules市。在其研究的另個主要發現:「房價越低而老屋主比越高的城市,會付較高的實際房屋稅。」Hercules是個例外,因為位於灣區,讓它的中位價在前十名中不但第一,且是其它的1.4至3.2倍左右,但對於中位價已近七十萬的灣區,以及近五十萬的Contra Costa縣,這樣的行情估價算略低。這座人口兩萬五千多,家庭收入中位數十萬多,高中以上學歷人口達93.3%的小城市,相較於實際稅率0.42%的Palo Alto,因為十三號提案而為政府貢獻了三倍多實際上的房屋稅。

它夾在縣治Martinez與第二大城Richmond之間,臨San Pablo灣、亞裔人口幾占一半,華裔約占7%,屬都郊型居住城市,約有八千六百戶住宅,屋主自有率達八成,移民人口占三分之一左右,感覺上像新開發的移民社區才是,但實際上卻比灣區許多城市有歷史。它於1881年由洛磯山脈以西的第一家火藥廠,加州火藥公司(California Powder Works)從金山遷廠至此,後以其招牌產品為名於1900年建市,目前已演變成生技大廠Bio-Rad的家,也成為眾多這方面尖端人才的家。

這些被美國環境系統研究所公司(Esri)形容成「太平洋高端」(Pacific Heights)的高級移民白領,常見於灣區各都郊城市,唯不常見的是,竟繳到高於十三號提案的實際房屋稅。

正如1992年聯邦法官Harry A. Blackmun所說的,十三號提案已成「加州人民的意願」,是「不可觸碰的」,甚至有人把它稱為1981年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大減所得稅的前奏,所以幾乎成沒人敢動的「天條」,但它還是可能有「天敵」的:房市泡沫。雖然從灣區到美國都已看到這種泡沫的幻影,但要像日本房市泡沫腰斬房價一半以上的災難情景發生,似乎還難預見,可也難保不看見,誰敢說美國的房市擴張還不快,人口永遠正成長呢?若一旦泡沫發生,現在兩百多萬的房子,突然只剩下一百萬,甚至幾十萬,那麼現在買貴的屋主又要抱怨十三號提案不公了,而且確實也將因房市泡沫而變得更不公平,屆時或許就會有另次納稅人革命,轟轟烈烈地寫下十三號提案2.0。

 

記者 /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