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02年湯姆‧克魯斯主演,史蒂芬‧史匹柏導演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電影嗎?這部叫座又叫好的科幻電影,不但拿下多項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技術類獎項,更奪下年度科幻電影大獎《土星獎》(Saturn Award)的電影與導演等主題獎,對片商來說,更開心的是全球票房收入竟是投資的三倍,可謂好萊塢電影最值得炫耀的作品之一。

 

該片故事設定在2054年的華府,有一個執法機關叫做「犯罪預防」(PreCrime),它利用三名「先知」(Precog)的預知未來能力,來視覺化即將發生的謀殺案,然後讓「犯罪預防」單位的人去事先阻止並治罪,達到謀殺率為零的目標,而克魯斯所扮演的正是「犯罪預防」隊長,這是讓本片叫好的概念想定,而叫座的部分,當然是這位隊長本身也有些故事,讓情節曲折起伏,便不多說了。

 

這部當年看似科幻、歸類科幻的賣座電影,最令人深思的一點是,防範未然確實比定罪事後來得更有意義,但光動念便構成犯罪,是否又走過頭了?日本於去年6月15日通過一項爭議多時的法案,新增「恐怖攻擊等預謀罪」,大幅放寬過去的「共謀罪」構成要件,對於過去可能屬零星或特殊罪行的「共謀策畫」階段便可懲罰的「共謀罪」,擴大適用到277種罪行。執政黨與政府的說法是為了加入《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CTOC),以及2020東京奧運反恐和日益猖獗的恐怖攻擊,而採取的治安所需的政府擴權,但反對者則認為,此法太容易被執法者擴大解釋與利用,屆時日本又重回當年的警察國家。該法重點與《關鍵報告》一樣,為了防範未然,只要動念,警察便可動手抓人,這樣的境界,幾乎已從宗教落實到法律層面,因為宗教的說法永遠只存在於境界中。

 

日本憑藉的手段還是多靠警察監視與有人告密,還沒有「先知」的協助,但美聯社七月初的一篇報導,卻指出像紐約、芝加哥和洛杉磯等大都會警局,都已經因未公布操作多年的「預測性警務」(predictive policing)程式的資訊而被告,那些程式利用凡人不懂的演算法來處理資料,然後創建人與社區名單供警方去鎖定。權益者覺得最主要的問題是,電腦運算出來的結果是少數族裔被逮捕率老是遠高於白人,所以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如果將顯示此類偏見的逮捕和犯罪地點數據納入運算,警方還是繼續以更高犯罪可能性來預測這些少數族裔與社區,某種程度上,他們認為這不叫演算法預測,而叫惡性循環預測。

 

在如今這個數據無所不傳的時代,權益者最關心的是警方到底收集了那些數據,以何種演算法來做預測,結果又是什麼,簡單說,也就是現代警方的「先知」到底是誰?與《關鍵報告》相同的是,這套程式系統透過分析多年來的犯罪地點數據,可以告訴警方何時何地可能會發生犯罪,甚至依據人的犯罪史、年齡、幫派關係及其它要素,預測出可能的罪犯與被害人。然而與電影不同的是,好歹電影中那些「先知」屬政府財產,理論上有諸多監管制度,但現代警方所用的程式,卻是由私人公司像Palantir與PrePol所開發及擁有。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資深政策分析師Jay Stanley說:「每個人都想搞清楚它是怎麼運作的,如果它是公平的,會是非常嶄新且充滿實驗性的創舉。但有理由相信,它在很多方面具有歧視性。」

 

被告的警方表示,基於公民隱私和安全考量,以及一些數據是專有的,他們不能公布其預測程式的相關訊息。但他們認為,這些程式確實幫助降低犯罪,並有效部署警力,減少預算和人員需求。以結果論是好的,難怪除了被告的那幾間大都會警察局外,還有數十間警局在使用某種形式的預測性警務,更有上百間警局考慮或計畫開始使用這種程式,而花費依財力從數十到數百萬都有,財源除自籌外,州與聯邦也都有補助。

 

訴訟兩造各有立場,中立的專家們又怎麼看呢?多數認為,雖然已有有效與偏見的研究發現,但下最終結論還早。防範未然確實是預防犯罪的最高境界,因為不會有受害者悲劇,加州許多城市社區也為了這點,而加入了車牌辨識計畫,甚至一些商城也跟隨,可見在安分良民眼中,安全是比歧視更切身的問題,但科技預防的未來會不會產生《關鍵報告》這樣的故事呢?良民有無可能因演算法出錯而陷入冤獄呢?甚至最後像日本「共謀罪」的擴大,靠著社群網站的言論就羅織罪名呢?雖然美國早已利用社交媒體來預防犯罪了。ACLU的出發點固然是為了少數族裔,但終極目標避免冤案發生也沒有錯,所以如何在防範未然與抱屈含冤間找平衡點,相信還是那句老話,但要新調,請科技幫忙勿枉勿縱。

 

記者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