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街頭械鬥」終於發生了。汽車這台「機械」到底是由人類來開比較順暢,還是由機器人來開比較安全?鬥爭已經在測試機器人出租車最前沿的舊金山展開,不只口頭辯論喔,而是真的拿起「傢伙」開架了。

一個舊金山街道安全活動人士所組成的零散團體,七月初突然發現可以阻止Crusie與Waymo機器人出租車的武器,就是放一個交通錐在車子的引擎蓋上便能癱瘓它不會動,展現人民不滿的力量。而在加州公用事業委員會(CPUC)8月10日核准這兩家公司的車輛可在舊金山全天商業營運前不久,這兩家公司也利用媒體開火了。

Cruise在《紐約時報》以及《舊金山紀事報》、《洛杉磯時報》與《沙加緬度蜜蜂報》等加州重量級報紙刊登全版廣告,斗大的標題寫道:「人類是爛駕駛。」副標寫道:「去年,有42,795美國人死於車禍。」內文主要論述到Cruise無人自駕車設計來就是為了拯救人類生命的,他們的車與人類駕駛的車相比,少了92%的碰撞事故,然後重點來了:「無人自駕車絕不會分心駕駛、疲勞駕駛與酒後開車。」

無人車的演算法再怎麼厲害,也比不上人類的腦袋轉得快,但說到Cruise所指責的那三點,則人類確實百口莫辯,因為那些正是大部分車禍的主因。Waymo則在官方部落格上發表一篇研究,探討人類比不上機器人的另個重要交通事故原因:超速。依據他們的無人車有在測試的舊金山與鳳凰城的車輛超速情形,這份今年五月所做的十天馬路分析研究,觀察到的人類駕駛車輛,有四分之一到近一半都超速了,這取決於觀察道路的速限多寡,例如最嚴重的鳳凰城速限36 mph的道路,47%車輛都超速了,測到的最高速為84 mph,超過速限5 mph的比例為21%,10 mph的比例為6%;舊金山最誇張的超速為速限25 mph,測到60 mph,超速比為33%,超速5 mph與10 mph的比例都個位數。

舊金山想超速也挺難的,陡峭的斜坡一超速鐵定成了電影的飛天車畫面。不過,只要是人類駕駛,在那都一定會超速,這是「人之常情」,但機器人不會,它是根據道路資訊事先寫進程式中,所以開到那都會根據那裡的速限來開,絕對不會超速。而超速五哩以上就容易產生嚴重車禍傷亡,根據NHTSA的數據,2020年因超速而造成全美11,258人死亡和308,013人受傷,佔美國所有交通死亡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和受傷的13%。

既然拿出了NHTSA的數據,NHTSA的人必有話說。於1977至1981年擔任NHTSA局長,1982至2009年擔任消費者權益組織Public Citizen總裁的Joan Claybrook說:「利用車禍死者的傷痛來自我推銷,一個未經證實且還不安全的產品真是缺德。」Claybrook抨擊Cruise的廣告是GM的行銷策略,好回收其在開發Cruise自駕車的部分數十億元投資。根據GM的2022年財報,這家車廠於該會計年度便在Cruise賠了19億元,且是從2021年的12億元上升。GM表示,它預計2030年前,Cruise可以每年做出500億元的營收。

不過,GM顯然為了這筆投資能儘早回收而豁出去了。舊金山巨人隊,相信很多舊金山人都愛的球隊,於8月3日與Cruise聯合宣布,接受Cruise的廣告贊助,在隊員球衣貼上Cruise品牌臂章,為期至2025年,這看似趕在CPUC十號開會審查Cruise與Waymo能否營業的一個宣傳動作。巨人隊在X上面推文說:「巨人隊與Cruise,一起開車帶我們到一個城市更安全、環境更永續的未來。今天,Cruise成為我們第一個官方球衣臂章夥伴。」並貼了一支廣告片,拍的當然是舊金山的輝煌歷史與美麗景色,然後由巨人隊經理Gabe Kapler做旁白,講述以身為舊金山人為榮,然後說到Cruise臂章:「這面臂章不僅僅是個刺繡,還是我們城市的象徵。」

基本上這次的行銷專案媒體都炸鍋了,不悅的報導遠多於歡欣鼓舞。其實自駕車撞死人的事故少之又少,除了2018年Uber自駕測試車撞死違規過馬路行人,但那輛車上還有一位人類安全駕駛在,所以是機器人爛還是人爛頗值得辯一辯。而自駕車在舊金山的唯一死亡車禍,是一輛配備有人類安全駕駛的Waymo測試車,撞死了一隻不按常理衝到路上的狗,而人類駕駛沒看到,機器人看到了,卻煞不住。

包括居民、街道安全倡導者和諸如舊金山市交通局等官方人士,反對機器人出租車上路的主因,在於它們老是軟體故障而拋錨,增加市區交通堵塞問題,妨礙公共運輸與應急人員的通行等等。想想看,一支交通錐就能癱瘓它,可見它的優點是謹慎,缺點則是笨,至於這樣的表現叫不叫爛,難說,只能說馬路不應該是個比爛的擂台。

記者 Pegasus J. Juan

Related Posts

舊金山紀事報刊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投書
PG&E 於 9 月調降住宅電費
聖縣保障房專案The Fielden動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