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陰影下的水果荒:從奧克蘭華埠超市看中美貿易的影響。
近日,記者走進奧克蘭(Oakland)華埠的幾家華人小型超市,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水果區顯得冷清許多。往日琳瑯滿目的進口水果,如台灣龍眼、泰國山竹、越南火龍果、日本蜜柑與韓國水梨,如今只剩下幾種常見的香蕉、蘋果、橙子與柚子。當記者詢問老闆原因時,得到的回答是:「川普政府恢復高額關稅,進口水果太貴,很多供應商都不進了。」
這句簡單的回答,其實折射出一場正在悄悄發酵的貿易波動,以及對灣區華人社區日常生活的直接影響。
一、關稅回歸,水果價格「爬坡」
2025年,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後,延續其「美國優先」的經貿政策,對中國、越南、泰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商品再度加徵關稅。其中包括了部分農產品與食品類別。這些國家正是美國華人社區常見進口水果的重要來源地。
以往華人超市中,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買到各式亞洲水果。泰國的金枕頭榴槤一度每磅僅售$6.99,如今飆升至$12以上;越南紅肉火龍果也從每磅$3.99漲到近$7。老闆嘆道:「我們以前一個月能進兩三櫃水果,現在一櫃都不敢訂,運費、稅金加起來沒法賣。」
而除了價格飆漲,更大的問題是「缺貨」。由於進口量驟減,貨櫃商選擇運往其他免關稅市場,如加拿大與澳洲,美國市場反而出現供應斷層。這使得許多在地華人不得不改買美國本地水果,或乾脆減少購買。
二、供應鏈的斷裂:從果園到貨架的「看不見的戰爭」
進口水果供應鏈本就複雜,牽涉產地、出口商、報關、冷鏈運輸、批發商與零售商等多個環節。關稅一旦上升,每一環節的成本都被放大。
以泰國榴槤為例,除了原有的運輸與保鮮費用外,現在每一箱還要繳納25%至40%的關稅。若再加上美國內陸運輸及人工成本,零售價幾乎翻倍。許多小型華人超市業者因此被迫減少進貨。
一位來自越南的水果批發商表示:「我們原本每週供貨到舊金山、奧克蘭和聖荷西幾十家超市,但現在進口報關太麻煩、關稅太高,有時水果還沒到港就不划算了。很多貨現在改送加拿大或新加坡。」
結果是,整個供應鏈出現「多米諾效應」——上游出貨減少,中游批發停擺,下游超市空架。最終受影響的,正是習慣亞洲水果風味的消費者。
三、華人消費者的飲食轉變
華人社區對水果的偏好,與主流美國市場大不相同。許多華人重視「季節感」與「口感層次」,例如中秋節吃文旦、春天買荔枝、夏天吃芒果。這些水果多半仰賴進口,如今因關稅政策而變得可遇不可求。
奧克蘭華埠的王女士說,她以前每週都會買台灣蓮霧和泰國山竹給家人,如今一顆山竹要價近$5,只能偶爾買幾顆解饞。「我們老人家都吃慣那種味道,美國的水果太甜、太膩,不太合口。」她苦笑道。
一些超市為了應變,開始增加本地種植的替代品,例如加州產的黃肉桃、佛羅里達鳳梨或墨西哥芒果。雖然供應穩定、價格略低,但在口感與香氣上仍與亞洲原產地水果差異明顯。
此外,部分年輕族群則轉向購買冷凍水果或乾果,甚至直接透過跨境電商從亞洲代購。這種新興消費趨勢,也反映了華人市場在政策變動下的自我調整。
四、小商家的困境與應變
關稅的壓力不僅影響消費者,也讓華人小型超市經營者叫苦連天。奧克蘭華埠一位營業20年的超市老闆坦言:「我們不是大連鎖,進口成本一高,就完全沒有利潤。以前靠水果吸引客人進店,現在連陳列都難了。」
為了應對,他開始與本地農場合作,引進加州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的時令水果,並推出「本地小農推薦」專區,鼓勵顧客支持美國產區。但他也坦言:「這只能暫時頂著,很多華人還是懷念家鄉味。」
另一位批發商則改走「團購」模式,與灣區的社區微信群合作,每次湊滿一定數量再進貨。「這樣至少能分攤運費和稅費,還能保持新鮮。」他說。這種靈活的小規模合作,或許是目前的權宜之計。
五、經濟政策下的文化連鎖反應
水果看似小事,但背後連動著華人社區的文化記憶與生活習慣。華人對食材新鮮度與種類的重視,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延續。如今因關稅導致供應受阻,許多老一輩華人感慨「買不到家鄉味」。
同時,這場「水果荒」也揭示出全球貿易政策如何滲透到社區層面。從華府的經貿談判桌,到奧克蘭超市的水果架,距離看似遙遠,實則一線相連。當政策導向民族主義與貿易壁壘時,最先受衝擊的往往不是大企業,而是這些基層民生商家與普通消費者。
六、展望未來:何去何從?
目前,業界期盼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能放寬部分農產品關稅。加州一些進口協會也在遊說聯邦政府,爭取設立「民生物資豁免清單」,讓部分水果、蔬菜不受高關稅限制。
然而在短期內,奧克蘭華埠的水果架恐怕難以恢復以往的豐富景象。華人社區或將進入一個「水果新常態」- 以本地水果為主、進口水果為輔。這不僅是一場貿易的調整,更是文化的適應。
正如一位老闆所說:「我們這些做生意的,最怕政策變來變去。客人還是會來買菜,但味道不一樣了。」
當我們在市場挑選水果時,也許該想一想,那一顆蘋果或芒果背後,不僅有農夫的汗水,還有世界貿易風雲變幻的影子。
記者/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