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變了,從廣告看板就看得出來。想當年,其實也沒那麼當年,大約前一個十年間,舊金山街頭看板多是科技業招人、新創公司帶你走進未來甚至谷歌巴士的抗議廣告。
如今呢?你會看到「停止雇用人類,AI員工時代已來臨」這類不勝枚舉的新AI公司廣告,彷彿舊金山的企業已經到了只需要老闆是人類,其他領薪水的員工通通可以換成AI的光景。
2010年代,那是一個還沒有「生成式人工智慧」和「聊天機器人」之類名詞的「科技純真」年代。照樣有新創公司,但他們做的是鮮花遞送服務、T恤設計網站和二手家具交易市場等科技「手工藝」業務。當臉書還是臉書的時候,那十年間從一個教大家什麼叫社交平台,一躍而成矽谷科技巨頭。上一個十年的科技業,在今天的Z世代眼中可能覺得不可思議,但很有獨特性,展現多樣化。
今年八九月,在舊金山南市場區的屋頂上很容易看到這些看板,「AI比我們做得好,Nebius」、「AI客服就連你媽都喜歡」、「業界第一的AI銷售開發代表,Piper」、「人、錢與代理商,一個強大的AI平台,Workday」、「你的應用程式介面已經為AI代理準備好了嗎?Postman」、「今天,合規是以天計完成的,而不是以月計,Delve.co」、「用AI代理來幫人類工作,ServiceNow」,百鳥爭鳴,卻又萬象歸一:AI。
瘟疫前一年,也正是2010年代的最後一年,灣區科技業工作數量創了歷史新高。這是一個人類不管會不會編碼都能在科技公司找到工作的黃金時刻,而且版圖從過去的聖縣矽谷核心區擴散至灣區九縣,其中又以舊金山至聖馬刁這半島區最亮眼。
成為矽谷廿年經濟引擎的科技業,其就業情況一直比其它行業成長快速,在2019年中甚至遠遠超過互聯網時代的高峰。Beacon Economics共同創辦人兼經濟學家Christopher Thornberg說:「整個灣區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科技是那裡成功和收入的核心驅動力。許多銀行、商店、餐廳、房東和其他人,都對這肥滋滋的火車頭還很有力感到滿意。」
依灣區新聞集團根據州就業發展部數據所做的研究,截至當年五月底,灣區共有835,600份科技業工作,比2000年12月的互聯網高峰期的718,700個多了116,900份。與網路泡沫年代的2000年底高峰相比,這時的科技業工作總數增加了16.3%,且在這19年期間內,整個灣區就業市場成長了13.1%。
今年以來,矽谷主要科技公司改採AI而進行人員裁減的有:惠普裁約2000人、Autodesk裁約1350人、Meta裁約8,000人(以淘汰績效低員工和精簡團隊為理由)、Salesforce裁約1000人、Intel裁約12,000人、微軟裁約15,000人、甲骨文裁約350人、ScaleAI裁約700人、CrowdStrike裁約500人與谷歌裁約數千人等,至九月中,估計矽谷科技公司共有十三萬人因公司改用AI而被裁掉。
事後諸葛看互聯網熱誰都知道是個泡沫,Campbell的科技市場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首席分析師Tim Bajarin於2019年說:「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就業機會是從一個錯誤的假設出發的,太多公司建立在『只需要一個網站就可以上市』的理念之上。」所以當時許多「網紅」公司最終未能存活,如Webvan、Pets.com和Boo.com等,在在見證了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非理性繁榮」。
但2019年的矽谷科技業求才高峰可不一樣,當時的專家說這些新創公司的基礎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穩固。Palo Alto的加州經濟持續研究中心主任Stephen Levy說:「如今的科技公司擁有員工,以及數十億元的銷售額和利潤,他們有真正的客戶和真正的商業模式。」
有產品、有客戶、有商業模式就能萬壽無疆,是嗎?當年灣區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舊金山,也如麻將般地一圈一圈地被洗牌。按需洗衣服務Washio 很快就倒了;兒童網約車應用程式Shuddle沒活多久;服裝轉售公司Twice剛慶祝自己被eBay收購,卻馬上因被公開點名批評後悄悄收了。整座城市又像一座大墓園,矗立著無數美食外送服務、電商平台和獨立社交網絡的墓碑。
曾經鼓吹舊金山成為新創搖籃,後來又誓言要將舊金山打造成AI之都的前任市長London Breed,2018年時任參事會主席,參加一個科技新貴峰會時說:「舊金山與你們這個行業的關係,複雜到有點諷刺。在這裡,人們可以從優步上下車,拿出iPhone發一條推文,說科技業正在毀掉這座城市。」
假設,假設AI不泡沫,那麼前市長也不必太擔心科技新貴把很多舊金山人給價格轟出,因為他們現在有很多也成了因AI而被轟出公司的人類。當然,這一切都必須假設AI有產品、有客戶與有商業模式,而不是光有超耗電的資料中心。
記者 Pegasus J. J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