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裁員的消息不稀奇,公司要用AI取代人類職位才驚人。
過去幾年來,聽了太多因為營收不好、組織重整而縮減人力,這半年來最常聽到的卻已成了用AI取代人力,這種科幻小說裡的人類深層恐懼,不僅浮現檯面,且已變成了該怎麼拿捏的角力。
5月29日,創立近廿年的科技商業新聞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 BI),宣布裁員21%,對象覆蓋所有部門。首席執行長Barbara Peng在一份員工備忘錄中宣布此消息,並將之描述為長期轉型策略的一部分,她寫道:「超過七成的BI員工已經在定期使用Enterprise ChatGPT(我們的目標是100%),我們正在建立提問庫並分享日常使用案例,以幫助我們更快、更聰明、更好地工作。」
Enterprise ChatGPT是OpenAI的企業版產品,也是該公司主要營收來源之一,在公司官網的宣傳上,稱各行各業已有超過三百萬企業用戶在使用,並且深受企業高層與團隊喜愛,例如因COVID-19疫苗而一舉成名的莫德納,該公司本業可是在癌症免疫治療研發,其AI產品與平台主管Brice Challamel便證言說:「ChatGPT Enterprise的淨推薦值非常高,這是迄今為止公司最喜歡的解決方案。」而BI的Peng顯然對此產品也很滿意,認為它可以幫助公司更上層樓。Peng說道:「雖然今天的改變是我們必須做的,以打造最持久的《商業內幕》,但這並沒有讓事情變得更容易。」
更不容易的是員工的心情,人類的。隸屬於紐約新聞工會下的Insider Union,對AI的關注態度便截然不同,也非常不滿此次裁員,在公司宣布後不久發表聲明嚴厲譴責此舉,寫道:「說在一封關於裁員的郵件中提及此事是語無倫次,一點也不為過。」工會指的是Peng在同一份聲明中強調「全力投入人工智慧」。聲明稱:「我們工會的立場是,任何人工智慧工具或技術都不應該,或者說不能取代人類。」
不該且不能取代人類在文本內容產出產業反應特別激烈,畢竟現在紅的AI幾乎都是預訓練的生成式文本。以「人類的」眾志成城聞名的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其背後的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於4月30日公佈了其未來三年的新人工智慧策略,值得慶幸的是,它暫時不會用人工智慧取代維基百科的編輯和志工社群。
該會表示,它將使用人工智慧來建立「消除技術障礙」的新功能,讓編輯、版主和巡查員能夠使用工具完成他們需要做的事情,而不必擔心如何「從技術上實現它」。在人們擔心人工智慧最終會影響人類工作的今天,特別是在內容創作方面,維基百科表示,它打算將人工智慧做為一種工具,使人們的工作更輕鬆,而不是取代他們。相反的,該組織將在生成式AI擅長的特定領域,利用它來幫人類完成工作,但是…
人類編輯們抗議與抗拒了,因此維基百科於六月上旬暫停了在其平台上用AI來摘要文章的工作。這個維基百科才於六月初宣布的實驗,是讓AI生成內容摘要給已安裝維基百科瀏覽器擴展,且選擇加入的用戶看的,會顯現在他們瀏覽器上維基百科網頁的每篇文章上面,並且貼上一張黃色的「未經驗證」標籤。
這個顯然是讓人類更輕鬆的AI工作,編輯們幾乎立即不買單,擔心它可能會損害維基百科的可信度。AI產生的摘要通常有錯誤,這是AI「幻覺」(hallucination)的結果,進行類似實驗的新聞機構,例如彭博社,已被迫發布更正,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縮減了測試規模。而維基百科雖然暫停了實驗,但仍強調對AI生成的摘要感興趣,希望將其用於諸如擴展可訪問性之類的用例。
「幻覺」或稱「人工幻覺」,是AI產業的行話,意指含有貌似事實的虛假或誤導性資訊的AI生成回應,它的危險處在模型的輸出看起來都很正確,實際上內容卻是錯的。
那麼《商業內幕》打算要百分之百用Enterprise ChatGPT是不是也是一種幻覺呢?工會說是,聲明寫道:「這是多年來的第三輪裁員了,工會成員和其他優秀同事再次為《商業內幕》領導層的策略失敗付出代價,這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在員工眼中,BI生意沒進展不是沒用AI工具來取代人類,而是領導層的智慧有問題,打算用看起來很正確的裁員模式來掩飾錯誤的策略。資深記者、前《連線》雜誌編輯Adam Rogers在Bluesky上寫道:「我是今天被《商業內幕》解僱的眾多記者之一。這太糟糕了!也就是說,我希望我畢生追求的這個職業,不要陷入如此混亂的境地。」人類的價值在判斷力,AI的效能在生產力,如果有人(不管是人類或機器人)把這兩者搞混了,威脅或許才真正要開始。
記者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