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投資股市的都有聽過停損點。可是您有沒有聽過停賺點?
我個人不是從佛系學校(Harvard/Stanford)畢業的經濟系高才生。這個名詞雖是我瞎掰的,看完這一篇文章相信您也會同意我的說法。我不是富比士榜上有名的成功人士。我只是個失敗過用常識看世事而悟出了這個道理的一個凡人。
什麼是職場停賺點?基本上就是要自己知道何時從職場下台一鞠躬。我自己在科技重鎮開過公司,並且失敗而且賠了一大筆錢。所以深知失敗的焦慮和不安。看到週遭的朋友們把自己的職業和專長經營得風生水起,真的是非常的羨慕。還好我在失敗後透過房地產和金融投資而得以翻身。最大的功臣是搭上這兩類資產之前大幅度攀升的順風車。最近幾年轉換成半退休的身份開始出門吃喝玩樂,遊山玩水。
反過來看我這些成功的朋友們。雖然很多都已經做到公司的高層,可是每天都戰戰兢兢的為公司打拼。在科技公司職位越高,背後的目標越大。每天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除了趕進度之外,還得花很多功夫處理公司的政治問題。我這些朋友沒有資產嗎? 恰恰相反。根據最近公佈的數據,他們的身價都是加州最頂級百分之一的富豪。每一次抽空跟他們吃飯打屁,他們都為退休而設立不同的關卡。有的說等手上這個案子完後了之後就準備退。如果案子沒有辦法在某年某月順利的交差,就有可能被強迫退休。另一位朋友不到兩年前加入了一個新公司。為了拿到百分之百配給的股票,一定要做滿三年。可是他因為年紀有了,所以開會的時候時常忘東忘西。每一次開會都緊張得不得了。另外有一位比我小幾歲的房地產經紀人。除了幫人家買賣和自己翻修房子之外,也同時在做出租管理。弄到自己要出去玩都有所牽掛。深怕在外面的時候出租房出問題。之前還不願意跟老婆出去玩。寧可花錢叫女兒陪老婆出去玩,自己也要死守陣營,以防萬一。
在這裡奉勸要準備退休的朋友們把每個月的收入轉換成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而不是用自己的精力來取得報酬。說難聽一點,50多歲的人通常在工作上都已經做得很順手。但是又時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講到反應,沒有年輕人快。講到公司政治,沒有印度人的厲害和無情。想要在公司繼續混口飯吃,還要看看公司有沒有這一種爽缺。最近科技業因為人工智慧的關係正在面臨巨大的轉變。外面的傳聞是就算是名校畢業的高材生也沒辦法駕馭這個領域。職場的競爭也相對的激烈。與其沿用年輕時的方式賣肝來換報酬,應該是花時間計畫怎麼樣用現有的資產錢滾錢。雖然我自己一部份是靠房地產翻身,隨著年紀的增長我深深覺得年紀大了房產不需要太多。一些朋友會炫耀說在多年前買的房子現在上漲了一倍。可是大家都沒有在算房子的折舊,放進去的精力,出租時空屋的焦慮,出租房有東西壞掉並且找不到便宜的工人,通貨膨脹,還有投資報酬率。沒有錯,從帳上看到的是賺了一倍。可是當你把這些不確定性全部算進去,這個投資值得嗎?最近有一個朋友從台灣過來在洛杉磯買了房產。他說他們要分散投資。我隨便算一下就知道他們的投資報酬率不到2%。他們手上也有金融投資。為了要分散投資而跳下去買房產不是個明智之舉。金融方面也有Real Estate Income Trust (REIT)的投資。這些公司有一組人專門在經營這一塊。每年給你的投資報酬在費用之後是5-6%。如果是這樣子,為何非得自己要做包租公婆?所謂的Passive Income說難聽一點是站著賺,躺著賺,醒著賺,睡的時候也賺。不需要每天無時無刻地牽掛著。金融方面有不少的產品就有這樣的性質。像是美國國債,ETF,公司債,private equity,REIT….等等都包括在內。大部分是每季分紅。有些是每個月分紅。我的習慣是絕對不把分紅的錢reinvest進去。Reinvest這樣做不只投資的本金非常的難算,也很難看清楚投資報酬率。如果自認為沒有分析投資的天份跟能力,保守一點把老本放在美國國債或是穩定的公司債。最近的市場報酬率4到5%都還不是問題。以下就是最拿到一些信用不錯的公司債報籌率。相信大家對這些公司都不陌生。我並不是替任何公司背書,而是讓大家了解這一方面的投資有很多選項。

退與不退都是在一念之間。當然改變三/四十年以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是個挑戰。可是沒有改變真的有比較好的嗎?在夜深人靜時想一想。或許答案就顯而易見。
作者 /賭城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