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了投資人,當初再怎麼立意非營利也照樣面臨獲利壓力,
OpenAI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紐約時報》報導稱,OpenAI計劃於今年底前,將個人ChatGPT 訂閱價格從每月$20調高至每月$22。未來五年內,還將出現更大幅度的漲價。OpenAI預計到2029年,ChatGPT Plus的費用將達到每月$44。
《紐時》的這些數字引自OpenAI的內部文件,而幾乎一成以上的激進漲價措施,也反映出投資者施加OpenAI趕緊縮小虧損的壓力有多大。《紐時》指出,雖然該公司八月營收達到三億元,但OpenAI預計今年總虧損會達五十億元左右,人員配備、辦公室租金和AI培訓基礎設施等支出是大錢坑。另據BusinessInsider報導,光是ChatGPT就讓OpenAI每天燒掉七十萬元。
投資人不滿早有耳聞,但看在生成式AI未來錢途無限的押寶上,也就隱忍下來,但這樣的燒錢,投資人心中何時才獲利,便成了敢怒不敢言的最大疑惑。OpenAI為了安撫投資者,不斷告訴他們現在「正在」賺進好幾個billion的營收,「未來」還會更多。據《紐時》查閱的該公司內部財務文件,OpenAI八月的營收已自去年初起,成長了1700%,且估計今年營收為37億元,明年更樂觀地相信有116億元收入。
給投資人最有信心的數字,莫過於在要錢的時候報出一個公司估值。OpenAI最近一期的融資目標為70億元,但報出的估值卻高達1500億元,創下私人科技公司有史以來最高的估值。即使高到不可思議,但不只能打動一些創投公司,連微軟、輝達與蘋果都被小道傳出有興趣投資。估值的成長更是遠超營收,該公司去年的估值還僅290億元,到了今年初已成長到800億元,至九月與投資人談的時候,竟報出1500億元,如果營收能像估值一樣倍數成長,相信用戶也不需要被調漲月費了。
報再多估值,還不如拿出些營收數據來得實際。OpenAI自從今年5月13日推出最新旗艦模型GPT-4o後,雖然網路版是免費的,但在行動裝置應用程式版則採付費訂閱制,定價為每月$19.99。根據應用程式情報公司Appfigures的數據,ChatGPT行動應用程式的淨收入,在GPT-4o發布當天便一下躍升22%,並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持續增長。
行動版GhatGPT於5月14日這一天的淨收入高達90萬元,幾乎是該應用程式日均收入49.1萬元的兩倍。而於5月13至17日這一週內,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上共淨收入420萬元,是該應用程式迄今為止的最大收入增幅。收入的大幅增長表明消費者確實有嘗試最新人工智慧的需求,尤其是在行動裝置上,即使它的訂閱費比Netflix還貴。
行動裝置用戶有生成式AI需求,使其大膽在這市場訂下比Netflix還貴(未來還貴很多)的月費,蘋果的App Store貢獻了大部分新營收,佔81%,其中美國又是最大市場,佔180萬元。其它名列前茅的國家包括德國($282,000)、英國($212,000)、日本($210,000)、法國($147,000)、加拿大($134,000)、韓國($123,000)、巴西($117,000)、澳大利亞($102,000)和土耳其($89,000)。
10月2日,OpenAI完成了眾所矚目的VC輪融資,雖然離目標70億元少了4億,但仍是史上最高的VC融資,使該公司的融資總額達到179億元,而且融資後的估值達1,570億元,破了之前的公司「保守」估值1,500。此輪融資的領銜者為OpenAI的長期靠山Thrive Capital,投資約13億元,並至2025年前,擁有以相同估值再投資最多10億元的獨家選擇權。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微軟投資略少於10億元,輝達承諾投資1億元,軟銀則投資5億元。
OpenAI在部落格上寫道:「新資金將使我們能夠加倍強化我們在前沿人工智慧研究上的領導地位,提高計算能力,並繼續創建出幫助人們解決難題的工具。」在此值得提一下,才在OpenAI完成找金主的歷史任務前三天,加州州長Gavin Newsom正式否決了對「前沿人工智慧」研發有很大限制的加州版人工智慧法SB 1047,理由是立意良善、思慮欠周,認為「該法案只要大型系統部署了它,就甚至對最基本的功能都採取了嚴格的標準。」
故以此觀點看,OpenAI可謂雙喜臨門。換另種角度看,或許投資人是在等州長拍板後才敢投錢。再從數據面來看,投資人都是以幾個億在給的,連看起來最寒酸的輝達都有個億,然而OpenAI的回饋,卻是以幾個萬來營收的,最捧場的美國給了180萬,最寒酸的土耳其八萬九。老實說,這樣的對比投資人能不心急嗎?如果OpenAI漲價太快太兇,又可能會面臨反彈。雖然ChatGPT目前擁有約一千萬付費用戶,調查顯示,許多人認為每月$20的價格都已經太高了,那麼再漲價還會有人訂閱嗎?相信這問題的答案,連AI都生成不出。
記者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