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與人類天生體質有關的還有癌症,聽聞太多不抽菸不炒油煙,

生活環境也不差的人照樣得肺癌的病例,而在美國,移民來的亞裔男性B型肝炎與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卻總是在成長,蔚然已成近年來的重要公衛話題。

傳統上,乳癌給人的印象是白人婦女的專利,事實上黑人與拉美裔白人也很多,只是後兩者比起來較沒能力定期檢查,所以檢出的比例沒有白人那麼高。根據位於Fremont的加州癌症預防中心(CPIC)統計,2000年之前,白人的發病率一直在成長,而且增幅都高於亞裔,但之後便陡降,原則上從2007年以後,呈現每十萬人140病例的持平趨勢。對比亞裔,幾乎從1980年代後就出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差不多每年新增0.8例的幅度,其中以日裔的發病率最高,其次是菲律賓裔與南亞裔,韓裔與東南亞裔算低,而華裔約居中。

再根據刊登在2019年疾病預防中心(CDC)的《慢性疾病預防》線上期刊的一篇研究,移民來的亞裔女性乳癌發病率幾乎是美國出生的亞裔2.5倍,移民來的還分成半生以上與半生不到住在美國兩組,結果兩者數據都差不多。雖然研究人員強調,這樣的發現只可視為初步證據,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進一步挖掘深層原因(畢竟三組樣本數分別只有166人與238人,亞裔樣本數少也可能是過去乳癌發病率不高的原因,有這意識且敢克服心理障礙的亞裔婦女總是不多)。不過從這初步證據還是可感覺到,關鍵在先天的出生地,與後天的環境條件或生活習慣沒多大關係。

研究的共同作者,UC Riverside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研究員Brittany Morey表示,這樣的發現很令人吃驚,因為與過去研究的發現相反。她說:「如果屬實…我們需要在這個族群中專注乳癌治療,也需要把焦點放在外國出生的亞裔美國婦女。」她指出,語言和文化,包括談論癌症的文化敏感甚至禁忌,都是要克服的障礙。

其實Morey點出的障礙不只發生在移民來的亞裔婦女,連土生土長美國好幾代的亞裔也照樣可能發生。曾經擔任三屆山景城市議員的日裔Margaret Abe-Koga,於2015年被診斷出得了乳癌,當時才44歲,雖然也是亞裔婦女的好發期,但她還是跟許多人一樣感到驚訝。她說畢竟在她的日裔美籍家族中沒有人得過乳癌,她也沒有這樣的遺傳因子,她也被帶領到相信亞裔美國人,不是這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Abe-Koga說,幾世代以來,亞裔美國人的印象就是,乳癌「在我們的社區中並不普遍」,因此「這不是這裡人們會去想的事情」。她說:「我開始認為,也許在我們的社區中有那樣的觀念:我們的人對於他們正在經歷的事情往往保持沉默,也覺得沒必要去分享,甚至他們都沒去做應該要做的檢查。」

或許白人婦女定期檢查造成乳癌是她們專屬疾病的錯誤印象,讓亞裔們以為對此疾病可高枕無憂。CPIC研究的主筆作者Scarlett Lin Gomez,也是一位亞裔美籍婦女,指出為何亞裔婦女的乳癌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目前還沒有確切原因的共識,但是諸如延緩懷孕分娩、飲食改變、肥胖與酗酒都有可能,不過有意識定期去檢查,也可能是統計數據在增加的背後原因。她說:「我們知道乳癌的風險會隨著適應性而增加,也就是過起西方模式的生活。」

但是CDC的研究又顛覆了這個觀念,移民來的總比土生的適應性要差些,但發病比例卻是數倍。不過也可說更深入了這觀念,移民來的過去沒有定期乳癌檢查的習慣,到了美國後適應這種公衛習慣,搞不好老早就存在的癌細胞因此便被發現出來。

移民模式可能與研究發現有關,這是研究人員如此推論的。因為目前美國的移民氛圍有利於高技術亞洲移民,所以比起以前的移民,現在來的社經地位都要高很多。同時,之前的研究就已經把高社經地位,與數個人口族群的乳癌風險增加聯繫起來,因此近年來移民到美國的高社經地位亞裔美國人,可能來的時候就帶著「比前幾代的移民更高的潛在乳癌風險」。

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研究教授Grace Yoo點出,一些亞裔美國人總認為乳癌是「白人婦女的疾病」,所以「不是他們要關心的事」,因此許多沒有家族病史的亞裔來到美國後,就沒有那種乳癌檢查重要性的世代傳承。如今幾個研究點出亞裔婦女乳癌發病率增幅開始高過白人婦女,所以乍看之下,以為亞裔婦女又被宿命了。不過歸根結柢說,癌很有可能是公平的,只是人們有沒有定期去做檢查,好習慣是不分族裔的。

記者 Pegasus J. Juan

Related Posts

熱浪來襲 嚐嚐金麥台灣古早味黑糖剉冰
PG&E 直播活動-夏季野火風險和能源
Stanford被令向種族案原告付1000萬元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