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聞媒體的實力,《紐約時報》可謂是首屈一指,無論在質與量,影響力早已走出美國而邁向全球了,
而且不只如此,財力也堪稱雄厚,敢花5.5億元買線上運動新聞公司The Athletic。不過,沒料到一年半後,《紐約時報》收掉自家很有歷史與榮譽的體育新聞部門,整合給The Athletic來供這方面的稿件。
《紐約時報》畢竟財大氣粗,解散部門卻不做裁員,原體育部的35名員工,通通轉到其它部門,至少官方聲明是沒有一人被裁。體育部在《紐約時報》並不是一個冷門單位,歷年來也有許多記者得到普利茲獎,例如1956年Arthur Daley的專欄《紐約時報的體育》;1976年的Walter Wellesley(Red)Smith的評論,和1981年的Dave Anderson評論。但這些獎盃仍敵不過經營策略的需要,該報於去年一月收購The Athletic時便說了,在印刷報紙廣告收入逐漸減少的年代,需要把營收盡量轉成付費訂閱制,而這家網路體壇新聞權威媒體,當時便已有了120萬訂戶。
但年紀雖比《紐約時報》小一點,照樣有135年歷史,且同樣是美國傳媒驕傲之一的《國家地理》雜誌便沒那麼幸運,不,應該說命運多舛。也差不多就是《紐約時報》轉調體育新聞部門員工的時間,《國家地理》再一次宣布裁員,且以後這家有學術期刊水準的通俗知性雜誌,從此不會再有專職的撰文員工。
這是在大老闆Walt Disney Co.的成本考量下,所進行的集團系統性裁員,6月28日共有19位編輯部員工被遣散,未來文章撰寫的工作就交給自由撰稿者,或者由編輯們整理出來。另外,錄音部門也在這回裁員中給撤掉。被遣散的員工還表示,成本考量也已砍掉了照片合約,這是該雜誌的標誌性傳統之一,因為合約攝影師往往要在野外待上個數月,才能拍出膾炙人口的《國家地理》雜誌的照片。
節流動作還有,從明年開始,這本標誌性的鮮黃色印刷出版物將不再在美國的書報攤上販售。被裁的撰文Craig Welch於28日推文寫道:「我的最新一期《國家地理》才剛剛來到,裡面有我的最新文章,我的第十六篇,也是我做為一位資深撰文的最後一篇…我已經夠幸運了,我曾經與最棒的報導者一起工作,告訴大家重要的全球性故事,那是一場榮耀。」
簡直像是一篇哀悼文,《國家地理》是一本慢工出細活的高水準知識性雜誌,裡面的照片、插畫和文章,往往是磨個數月的研究與追蹤才有的成果,但在印刷刊物不斷下滑,以及數位新聞與資訊浮濫的年代,這種手工啤酒等級的刊物怎應付得了大如海洋、淺如露珠的資訊潮流需求,所以困境已有多年,悲慘就看老闆是否願義無反顧地投資了。
在閱讀還是一種流行的1980年代後期,《國家地理》攀上了事業巔峰,美國的訂戶數達一千兩百萬,海外也有數百萬,所以那個年代常會在一般人家中的閣樓或地下室,見到堆積如山的每一期雜誌。即使閱讀被科技趕盡殺絕到不再流行的年代,它仍然是美國人最廣泛閱讀的雜誌之一。根據權威的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統計,至2022年底,《國家地理》的訂戶數還有近180萬。
這數字對很多印刷刊物來說仍是很驚人的,甚至養家活口還有得賺,但對每張照片、每篇文章都可能需要跋山涉水到天涯海角才能完成的《國家地理》來說,就可能養不起自己了,但迪士尼養不起嗎?或許孽緣就起於2015年,雜誌的原始創辦組織國家地理學會,同意與廿一世紀福斯公司組成營利性夥伴關係,賣出大部份股權給它,但沒想到這家公司竟於2019年,被迪士尼以世紀高價710億元給買下,所以最後只能淪為迪士尼董事會的砧板上魚肉了。
自從2015年學會走出理想擁抱現實後,今年這回裁員已是第四波了,若從迪士尼當家後算,則是九個月來的第二次。去年九月初的前一波裁員頗有「里程碑」意義,因為一下子裁掉六名重量級編輯,都是會出現在報頭頁的人物,包括資深執行編輯Indira Lakshmanan,另外還有負責長篇文章與特別專題,例如科學、旅行、環境與動物方面的編輯。
這回裁員震驚了當時編輯部的125位員工,在其內部交談中,幾位員工將解僱形容成HBO影集《權力遊戲》中的「紅色婚禮」。一位匿名以保工作的員工,則將備受尊崇的編輯被遣散描述為「絕望的cost-cutting」。在連撰文都不要的裁員中,《國家地理》發言人Chris Albert說,人員的改變不會影響公司繼續發行月刊的計畫,「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來說不同的故事,與來自我們許多平台的觀眾相會。」米老鼠先生,是真的嗎?
記者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