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聽錯吧! 又有人提出再次增加過橋費!
這個「有人」就是舊金山選出的加州參議員威善高(Scott Wiener),他計劃在州議會提出增加過橋費的議案:四輪汽車每次增加一塊五毛美元。這項過橋費目前是每次七元,增加之後就是每次八塊五毛。除了四輪之外,輪子越多的汽車,增加收費的金額也越大。增加收費涉及的是,金門大橋之外的七座由州政府管理的灣區大橋。如果威善高的提案過關,新的過橋費將從2025年1月起生效。
為何要增收過橋費?據交通當局的計算,未來五年,灣區各地交通部門的經費,總共將會出現25億美元赤字。這些「交通部門」包括灣區捷運(BART)和舊金山的公共交通等。威善高的加費議案如果過關,今後五年將可增加約九億美元收入,加上州政府的支持款項,如此上述25億美元赤字將會下降到大約10億美元。
而如果不解決這25億美元的預算赤字,一位灣區捷運官員說,將不得不裁員、大量減少捷運服務,甚至關閉一些捷運站。
就在離現在並不遙遠的2018年,灣區九縣選民通過了地區議案3(Regional Measure 3),此案也是涉及增加過橋費:2019年1月起增加一美元(增至6美元);2022年1月增加一美元(增至7美),然後,在2025年1月,再增加一美元。如果威善高增加過橋費的議案成為現實,2025年1月起,灣區的過橋費將是9塊5角。
2018年6月初選中通過的地區議案3,共可收到大約45億美元,目的也是為了改善灣區的交通,受益的是灣區各35項公共交通項目。在這之前,灣區九縣選民於2004年通過了地區議案2,也是增收灣區七座大橋的過橋費,增幅一元,一年可增加1億2,500萬美元。目的呢?也是改善灣區交通,共有36個公共交通項目。
之前還有地區議案1,此處暫且不談。
我的問題是:一,地區議案2通過後,每年得到1億2,500萬元,資助上述灣區各地36項公共交通改善工程,這些工程早已完工,為何還要用地區議案2的名義,繼續增收過橋費?顯然這些錢用到了並非「地區提案2」所限定的交通項目。
二, 地區議案1至3,用的是增收的過橋費,但因之受益的是灣區各地的公共交通工程。為何每天開車過橋的駕車人,要為他們很少使用的其它公共交通工程付錢?
三,更重要的是,美國人民已經繳納了巨額稅金。2022年,美國的「稅自由日」(Tax Freedom Day)是4月16日。即以全美每位納稅人平均計算,在這一天之前賺的錢,都透過稅賦形式交給了政府。這一天之後賺的錢才進了自己的口袋。這個「稅自由日」,今年是4月18日,今年交稅,多交了兩天的薪水。
最新消息是:舊金山選出的兩位加州眾議員:丁右立和楊馳馬(Matt Haney)反對威善高的這一增收過橋費的計劃, 我們且靜觀其變。
作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