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特蘭找新房客,來了一位烏克蘭人,他剛把烏克蘭的姪女及姪孫帶到美國,開啟新生活。他說,現在來美國很容易,只要上網申請,美國有贊助人就好,

自開戰以來,他的近親和近鄰就來了30個人,「我相信全美國現在已經多來了一百萬烏克蘭人。」

估不論這一百萬是不是確實數字,但他指著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說,「這裡那裡我都碰到烏克蘭人。」以前烏克蘭人想移民來美經常被拒,現在則是有求必應。美國對這些背井流鄉的人民確實很仁慈,經過申請就可合法工作,而且租房還有兩個月的補助。

俄烏戰爭發展至今,非世人所樂見,俄國拿下烏東四郡,極力俄化,而烏克蘭仍繼續反攻,和平遠景還看不見。不可避免地我們談到戰事,這位先生Vitaliy Lekatosh 四十二歲, 二十歲當完兵後來到美國,他的家鄉是基輔西邊一個小鎮Irshava,匈牙利的語言文化對他們影響更深。他說烏東農業礦業均豐饒,生活品質比俄國的鄉下還好,在他描述下,俄國除了大城市,鄉下就是一窮二白。

除了哀嘆時局,他談的最多的反而是烏克蘭的另一種悲哀 — 貪腐,這個現象早有人談及,由當地人說來更令人扼腕。「到現在還是一樣,譬如去哪裡都要經過警哨,要通過警哨就要塞錢,烏克蘭和俄國警哨都一樣。現在逃難去鄰國變得容易,塞錢就好,去匈牙利最低是六千美元。」他很高興他的姪女合法來美,沒塞一毛錢。

獨立三十年來,烏克蘭人仍然很窮,美援雖多(維基百科稱三十年來美國給烏國180億元,這是指在戰前),但這筆錢未用在勵精圖治,國富民強上,反而造成政府官員貪腐成風,「官員都貪,澤倫斯基算好的,」Lekatosh嘆道:「人民生活之苦來自於不塞錢就走不通,連上大學都要付錢給某人,窮人沒有希望。」另一方面,烏國工資低,到俄國工作的報酬是烏克蘭的十倍,「我姐姐在烏克蘭做急救人員,每月薪資120美元,到俄國工作可以賺到2000美元,烏克蘭人喜歡去俄國工作,但是不願意住在那裡,因為俄國沒有自由。」他說俄國對跨境赴俄工作的烏克蘭人採寛鬆政策,沒有什麼國界障礙。

或許是這種經濟原因,以及其他戰略問題,使兩國互愛又互恨,不幸今年二月普亭選擇「恨多於愛」,發動戰爭。如果只以民主及獨裁制度或道德之爭來評斷這場戰事,該是簡化了其複雜度。

Lekatosh在小學七年級時烏克蘭獨立(1991),在俄國統治下,他的小學生活回憶就是被老師拳打腳踢,對於現狀,他歸因「布達佩斯備忘錄」(1994),也就是由俄、美、英三國擬的一個烏國拆除所有核子武器的合約,並寫明,若烏克蘭若因此而遭受別國入侵,這三國會保護烏克蘭。烏克蘭別無選擇,第一,因為若不拆除核子武器,這三個核武大國就會制裁烏國,視之為北韓、伊朗那樣的「邪惡」國家,而核武大國不準其他國家發展核武,就是現在的世局邏輯。第二,烏克蘭接收蘇聯遺產,突然變成僅次蘇、美的第三核武大國,然而窮國家如何負擔其運作和更新?只得接受大國安排。

「西方國家拿合約給我們看,給我國很多錢,可是錢全進了領導人的口袋。」 Lekatosh對自己國家腐敗之感慨,似乎超過目前戰爭所引發的國仇家恨。

如果金庸來寫這段,就是烏克蘭忍痛自費武功,而最諷刺的是,第一個破壞此合約的就是簽約的俄國,堂而皇之併吞克里米亞(2014),美、英也沒有說什麼,直至今年二月俄國出兵了,才見美、英兩國特別熱心幫助,只能說,簽此約的最壞結果已出現,俄國固然可惡,美英也沒能阻止入侵在先,如今出手相助,亡羊補牢,破壞已造成。

對於戰事,Lekatosh認為俄國本是要進基輔推翻政權,可是在基輔受到嚴重挫敗,「他們把坦克車排在一條小路上,一旦遇阻,無法迴轉,那時冬天,地又很泥濘,無法回防。」這樣因路況不佳而「卡住」的情況,對俄軍來說,倒是有些諷刺,因為十九世紀初期拿破崙攻俄,同樣也是因天氣嚴寒,冰雪地難行,補給不足法軍才失敗,怎麼到二十一世紀還會犯當年敵人的錯誤?那場法俄戰事只維持半年。

許多人把台灣和烏克蘭相比,以歷史來看,國民黨內戰失利,到台灣努力復興,三十年間正好達到經濟頂峰,人民充滿希望,和今日烏國截然不同。西方想拉攏烏國,金錢援助不手軟,可惜事與願違,另外國家命運絶不能由外國簽約決定,烏克蘭是血的教訓。

文/ Hijewel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