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是生態浩劫元兇嗎?看見死在沙灘上的鯨魚胃中滿滿是塑膠袋,海龜鼻孔中的那根塑膠吸管,塑膠產品確實是殺手,但塑膠是為了殺死海洋生物而生的嗎?現在最常用的聚乙烯塑膠購物袋,是1959年瑞典工程師Sten Gustaf Thulin所發明的,他幫瑞典包裝公司Celloplast開發出一種製程簡單、成本低廉又結實耐用的單片一體成型購物袋,不過為何他要開發這種便宜耐用的袋子,來取代傳統的布袋和紙袋,長期以來都沒人知曉原因。去年十月下旬,Thulin的兒子接受BBC專訪時才提到,他父親之所以要發明塑膠袋,就是鑒於紙袋既不耐用又砍伐森林,所以才要發明一種更環保的袋子來取代紙袋。

美國至今,購物袋仍以紙質居多,但英國從1970年代以後就多是用塑膠袋,因為Thulin的發明開始普及量產,即使今日反塑膠製品意識高漲,英國政府、專家學者和輿論,仍不時地出來高喊,汙名化塑膠袋無助於救地球。例如2006年英國環境部就做過一份研究,看看各種材質的袋子要使用多少次,才能抵銷塑膠袋一次使用所產生的環境衝擊,結果紙袋要3次,聚丙烯不織布袋要12次,最慘的是棉布袋,要131次。如此的強烈對比,關鍵就在於生產過程,紙袋需要砍伐森林與大量用水,製造過程還會產生有毒化學物質,棉布袋則需大面積土地與大量能源。

所以英國對於什麼袋子對環境友善,基本上會從出生到死亡來看整個生命過程,也就是會看生產時用了多少能源、袋子能夠使用多少次、容不容易回收以及多快就能分解掉。以此標準來看,塑膠袋除了很慢甚至不分解的缺點外,其它三項都勝過紙袋與棉布袋,其中紙袋被重複使用次數是最低的,所以英國環境部對其研究下了一個結論:「紙袋的耐用性很低,因此不可能被重複使用到所需次數。」英國氣候科學家Isabel Key也說:「現在的人看環境衝擊問題,都只看終端生命循環分析這一面,所以塑膠袋成了一個大問題,但很少人會去看前端的生產面。」

紙袋支持者可能對這些環保缺點很不以為,例如年初在英國推紙袋替換塑膠袋的連鎖超市Morrisons,就表示他們的紙袋原料是百分之百來自人工造林,而且紙袋能用幾次,端看使用者如何對待它,小心不要讓它受潮受破壞,他們的紙袋同樣可以使用的跟塑膠袋一樣多次。但購物者會像對待LV名牌包般地對待一只購物袋嗎?實在很值得懷疑。不過Morrisons說到一個重點,善待你的袋,不管是紙袋或塑膠袋,讓它重複使用,而這正是Thulin發明塑膠袋的本意,他兒子Raoul Thulin說:「對父親來說,人們把塑膠袋丟掉是很奇怪的事。」

聚乙烯製成的塑膠袋不會被自然界生物所分解,這成了塑膠袋的原罪,因此有廠商開始出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le)、可堆肥(Compostable)與氧化生物可分解(Oxo-biodegradable)等各種環境友善的新型塑膠袋,姑不論其製造過程是否又落入紙袋、棉布袋等的不環保輪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與國際海洋垃圾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Marine Litter Research Unit)的研究人員,去年發表論文發現,這些標榜友善環境的塑膠袋,能被自然分解的少之又少,最終還是需要特殊管道與設備來做分解。

塑膠袋除了死不了,其實可能是最環保的,若做適當回收利用呢?這點就不能不提日本了。日本也是大量使用塑膠袋的國家,同時也是回收率最高的國家,目前宣稱回收率在84%上下,不過這個回收與大家認知的再利用不一樣,因為他們的回收定義為「有效利用」,包括了火力回收(thermal recycle),而這項回收中又有約七成是做高溫焚化發電,三成才做普通焚化。這84%上下的回收率中,有56%是火力回收,23%做材質回收(再利用塑膠),與4%的化學回收(變原料做工業用途),所以若不去討論回收的定義,單純討論塑膠的前世今生,日本的「有效利用」算是淋漓盡致地把塑膠貢獻給人類了。

所以回歸塑膠袋發明人Thulin的本意,他兒子說:「他口袋裡總會放著一個重複使用、摺好的塑膠袋,早在1970、1980 年代,他就在做現代人們在提倡的運動『購物不要索取購物袋。』」便宜耐用又不砍樹的塑膠袋,只要大家重複使用到破掉,然後再交給像日本這樣的「有效利用」來處理,就不該背負著環境原罪。真正的罪人,是一次性使用的態度,讓任何材質都不環保。

 

記者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