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進入二月的第一個週末,家門口的黃水仙(Daffodil)已經等不及似的展示出春天的消息(圖一)。

在春風裡趕到矽谷中的”鏗騰Cadence“科技公司大禮堂中,同滿場的朋友們聽了成功大學夏祖焯教授(圖二)介紹電影的發展和台灣近五十年來有關”電影金馬獎“的故事。包括早期台灣和香港的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筧橋英烈傳”到“不能沒有你”,直到近來的大陸片“八月”,這部2016年拍攝,長達兩小時的台灣紀錄片“我們那時‧此刻”讓我這離開台灣五十多年的人不但有機會重溫年輕時的回憶,也更了解台灣和大陸當下的社會情況。

圖一。門口的黃水仙花

 

圖二。夏祖焯教授

 

在放映這部由金馬獎最佳導演楊力州所編輯的紀錄片前,夏教授先介紹了中國電影的發展史。自從1887年愛迪生在實驗室裡以每秒16張幻燈片改編成為無聲電影開始,1920年發展出有聲電影,1930年有了彩色電影和電視,到1953年又有了寬螢幕和立體電影等。中國人自己拍的第一部電影是1905年拍的京劇片“定軍山”。1934年胡蝶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影后。1948年台灣有了中央,中國和台灣三家電影公司。1982年起楊德昌,侯孝賢等寫實派導演把電影從國家政務宣傳變成文化事業。其中侯孝賢於1989年以台灣光復時“二二八”事件為主題所拍的電影“悲情城市”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影展的第一部。至於大陸的電影可以說是在文革動亂後,由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和陳凱歌等所拍的”黃土地“,“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代表。近來大家都在談論的“芳華”可以說是第六代導演馮小剛的代表作。

​圖三。影片中的美國華裔導演李安

然後,我們看了這部包括多部金馬獎經典電影片段和訪談多位金馬獎影帝,影后及導演如林青霞,李安(圖三),梁朝偉,章子怡,侯孝賢和馮小剛的紀錄片。這是一部為紀念金馬獎五十週年所拍攝的紀錄片,同時加入了一些過去影響台灣的重大社會事件,用電影陪我們沿著時代的痕跡,講述50年來的台灣故事。我看到的不只是電影,也是我們的青春。因為我在台灣當兵時在馬祖駐防過,又在念研究所時最後的一個暑假,曾經參加金門戰鬥營,和金門防衛司令官王多年中將等合影(圖四),曾經親身體會過那“金馬”的愛國精神,所以看到那些熟悉的老電影,真正如同打開了回憶的窗簾。

​圖四。1963年夏與王多年將軍於金門

由那時的老電影,看到現代台灣和大陸電影裡的社會情形,除了感謝祖國政經進步帶來的繁榮,也願這份克服萬難的“金馬”精神,能繼續帶給我們更好的電影。

文/蔡老師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