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提到的從聖華金縣(San Joaquin County)通學通勤到矽谷的Mya Shiloh與顏嘉興並不孤獨,灣區協會(Bay Area Council, BAC)去年做了一篇研究,內容指2014年每週工作日平均共有602,000輛車次從灣區九縣外的相鄰區域進出灣區,與1992年相比增加38%,而這些與灣區互動頻繁的區域包括了沙加緬度周遭六縣、北聖華金谷地三縣與蒙特利灣三縣,報告將這些新區域與灣區九縣合稱為「北加巨大區」(Northern California Megaregion),但若從灣區是讓這巨大區動起來的經濟心臟角度看,稱本區為「灣區廿一縣」也不為過。
若不只開車,而是包含鐵路巴士等各種交通工具的通勤人數,報告的數據為2013年每個工作日有191,500人次,幾乎是1990年的一倍,其中以北聖華金谷地變化最大,每日送進灣區工作中心的人數從31,670成長到64,930,相較2013年每天從灣區通勤到谷地的7,279人,不但進出對比最懸殊,也是灣區送出工作人口到新三區中最少的。簡言之,谷地區的勞動力居民,有15.8%是每天通勤到灣區上班的,雖然沙加緬度區每天也送三萬多人進灣區工作,但卻只占那裡的勞動力居民4.5%。
非牟利的經濟發展公司San Joaquin Partnership總裁兼首席執行長Mike Ammann,對谷地通勤候鳥現象表示:「矽谷真的很喜歡我們的勞動力,但我們的勞動力真的很不喜歡矽谷的住房成本。」經濟大衰退把谷地房市狠狠打一拳到幾乎腰斬,但如今已差不多復甦,因此選擇這裡當長程通勤族的人又可望有一波上揚,BAC的報告說,北加巨大區內人口年增率超過1.5%的16座城市,有12座位於谷地與沙加緬度區,其中就包含Tracy。
以前常聽說的通勤矽谷最遠距離,大多在東CoCo縣,像從Pittsburg、Antioch與Brentwood等城市來的人,主力還是從三谷地區出發,所以那裡的人口與城市發展非常快,但也很快就接近飽和,於是只有繼續東擴到Tracy與Lathrop等市,如今聖華金縣已成全國居民通勤時間超過九十分鐘比例最高的十縣之一。通勤時間長並不妨礙人口成長,從它1850年立縣開始統計人口以來,便幾乎每十年就數成到翻倍式地成長,2016年人口普查局資料為733,709人,與2010年的統計成長了七百分點多,白人雖然還是占半數以上,但趨勢在扭轉,拉美裔增加而非拉美裔在減少。此外,亞裔也是成長快速的族裔,從2000年人口的11.4%增到2010年的14.4%,去年則又增到16.3%。外國出生的移民者在2011-15的統計中占了23.3%,五歲以上的人口有四成多在家不說英語,全縣共有24萬多棟房子,平均每戶3.16人,相較於差不多人口的金山縣,平均每戶2.32人,就可看出這裡是許多人願意花時間空間來通勤,也要實現一家人住大屋美國夢的所在,其中最著名的代表社區,就是人口普查指定區的新市鎮山屋(Mountain House)。
它的有名不是因為擴張迅速,而是因為在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衰退期間,這個社區擁有全美最高的房屋負資產比,讓它一夕之間成為次貸危機的代名詞,也是美國夢最破碎之處。但幸好它跟灣區經濟一樣恢復得很快,當初斷頭賣屋被迫流離失所的居民如今又回籠,官方統計資料到2010年是九千多人,維基百科的2015年人口說法已回升到一萬四千多人。族裔分布上,2010年的人口普查說亞裔以近四成比例高居第一,即使過了這些年,第一相信應該還是,因為有不少像顏嘉興般的矽谷亞裔,趁房價便宜時來此實現美國夢,雖然代價是挺累人的通勤。
山屋是聖華金縣的寫照,聖華金縣又是灣區廿一縣的縮影,所以該縣口號「偉大在這裡成長」(Greatness Grows Here)還挺貼切。BAC稱的「北加巨大區」灣區廿一縣,目前人口約1220萬,占加州三分之一左右,但預估2030年前會突破1400萬,而這個區域的2014年生產總值為8750億,約占全國的5%,是全國人均生產總值最高的地區,生產總值成長率5.28%,在全國十一巨大區中僅次德州三角(Texas Triangle),但人口密度也是第二高,讓本區的住房與交通扛上沉重擔子。包括BAC在內的多個智庫團體因此提出建言,要求鬆綁法律、加快基礎建設、興建更多住房、改善各縣市教育與工商業,以及乾脆把工作移到居住地等,希望做到讓人有房住、路上不塞車。但開發與環保常難兩全,如八月底的颶風哈維(Hurricane Harvey)重創經濟成長最快的德州三角內城市,有人便言核心城市休斯頓放手土地開發要為此場災害負點責任,所以土地如何妥善運用成為灣區廿一縣需要共同解決的課題,因為大家已在同一條船上了。
記者 /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