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是滿懷愛國熱情、身懷傳世才華的偉大詩人屈原,以死明志、千古悲歌的紀念日。
我曾遙想兩千多年前,飽嘗政治迫害的三閭大夫、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面對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慘遭塗炭的悲慘現實,帶著怎樣的一腔摯愛,懷著怎樣的滿腹悲憤,毅然決然地縱身于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中? 這顆憂國愛民的赤子之心、這份無法揮灑的愛國之情,沒能打動昏聵誤國的楚國之君,但卻深深感動並震撼了全體國人的心。 人民之痛痛入骨髓,百姓之愛化做了永恆! 楚國度日艱難的父老鄉親,滿懷由衷的愛戴與敬仰,用粒粒如珍珠、顆顆盡染淚的糯米,包裹成棕投入江中。 人民不願魚鱉蝦蟹為飽其腹而蠶食詩人孱弱的身軀、驚擾士大夫屈原痛苦卻偉大的靈魂。
從有記憶的兒時開始,每當端午節來臨,我都異常興奮。 因為可以吃到自己情有獨鍾的美味——粽子了。 隱約聽大人們說,這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 懵懂的我,當時只知粽子好吃,卻不知屈原是誰。
二零一三年春夏之際,曾在青島休養的我,專心忙碌地包了許多粽子,分別送給了好友們品嘗其味,但自己未留一個。 不是我不貪此味,只是在包粽子時,心中詩人那模糊淒涼的遙遠身影,總是令我無法釋懷;時隱時現的那條吞噬屈原生命的渾濁之江,特別是殘害忠良的罪惡楚君,更是令我耿耿于懷。
自古因才遭嫉、因賢蒙謗、因忠獲罪者,不乏其人。 都說愛國無罪,但歷史上真正愛國志士,能有幾人「善終」?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之死,除了留給中華民族悲壯無邊的愛國情懷和對殘酷浸血的歷史無言控訴之外,也給華夏增添了一個最具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悲情節日——端午節。
小小的粽子,讓我細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從中我看到了詩人在屈辱淒涼的流放途中,雖散發跣足、體衰神傷,卻仍不改其愛國憂民之心,並用激情、才華與生命鑄就而成了中華又一巔峰經典巨著——《楚辭》.《離騷》;我也從中看到了他用滴血之筆,為保家衛國而陣亡的將士們所書寫的不朽挽歌——《國殤》。 同時,我從中更聽到了詩人飽含深情的《招魂》絕唱。 忠君愛國的詩人屈原,不僅在為客死秦地的昏君亡靈招魂,更是在為內憂外患的祖國命運而招魂! 這就是偉大的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大愛情懷之下的內心獨白。
因民心民意隆重祭奠而流傳千年的小小米粽,不僅承載著歷史沉重的歎息,更滿載著中華愛國的激情。 詩人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 不死的屈原永遠活著,活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中,活在中華兒女的心中。
當歷史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當我們偉大的祖國以日漸繁榮、振興開放的雄姿,屹立于東方大地的時候,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應永遠牢記華夏每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民俗之精華的獨特情結。 我深信中國的每個傳統佳節,不該、也不會因其他民族節日的存在而淡化、變味兒,更不會因他人的強奪竊取而遺落丟失。 因為融悠久歷史、集瑰麗文化于一身的中國佳節,不僅僅因其神州美味的絕無僅有,更因其所沉澱的厚重歷史及深邃的人文內涵而無以複製、更無法替代。 獨特的中國之節,使世代中華兒女從中捧的是悠久之歷史、承的是璀璨之文化、傳的是不朽之精神 !
粽子,永遠是中華民族精神盛宴中的帝王,她雖樸素但神聖!
文/劉 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