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 初來乍到學“說話”

看到身邊有越來越多從國內過來的朋友,初來乍到一個新地方,陌生的國家,有太多的不同,平日生活裡一些看似最簡單不過的小事,到這邊都有可能會變成讓人頭疼的大問題。於是,經常成為朋友們的“生活顧問”,與朋友聊久了,她們都說為什麼你不寫下來,也能幫到更多的人。助人為樂,何樂而不為?那麼首先我就從最簡單最基礎的說起,比如說“說話”。

在美國“說話”,說的自然就是英語,而且還是美式英語。事實上來了美國之後,我才知道國內教的更偏向於英式英語,尤其是發音。通俗來講,美式英語的發音較國內學的來說更為癟,比如國內都教tomato[a:],然後來這邊我聽到的都是toma[ei]to,說實話剛來的時候我完全聽不懂,而且口語裡面連讀非常多,有些人還有口音,語速還比較快,要命的是好像語法也不一樣,根本沒有像國內那麼一板一眼,用法非常靈活,名詞可以活用成動詞,動詞有時候也用作名詞。這就造成很有可能一開始你只能勉強聽懂幾個單詞,但不用著急,就這幾個主要單詞,再結合語境和手勢,一般情況下你就可以猜出大概意思,然後再同樣用主要單詞加上比手劃腳,你甚至可以跟老外聊很久。久了以後,你甚至會愛上說英語,發現其中有些英語表達還很有意思,其實來了這邊以後我才覺得英語也可以那麼有意思,要知道在國內它更多是一門學習功課而已,特別是對於一個學文科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可能任何語言都是很生動,在於你是不是完全了解它。

 

於是這就到了我想說到第二個方面,英語表達,是的,你可能猜到我會說什麼了,太多不一樣。其實我也想知道為什麼,國內的英語教學可能也需要與時俱進一下了。很簡單的例子,日常最常見的“how are you?”國內的標準回答是“I’m fine.”但是,但是在這邊我從來沒有聽過“I’m fine.”,大家的回答習慣用“good,I’m good.”.意思沒差,但就是表達習慣不一樣。而且有時在這邊碰到一些單詞去網上搜翻譯根本搜不到或者意思完全不到,同樣的,如果我想要什麼,然後從網上搜一個單詞給這邊人看,他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題外話,翻譯軟件還是有很大空間啊。)後來逐漸體會到,因為這邊日常口語表達與書面表達有區別,而國內很多翻譯可能都是字典裡面引用過來,太過專業和書面。不過這可能是有些升級的要求了,因為當你體會到這一點時你就已經開始慢慢變local了。

 

在美國並不意味著你只需要跟老外說話,這邊還有很多老印和老墨(我想這應該是由“老外”引發的名詞,同樣的還有老中)。特別對於加州來說,因為像IT產業這種重體力重腦力活裡面中國人和印度人特別多,而墨西哥又與加州相鄰,這就意味著,你還必須要聽懂印度口音和墨西哥口音的英語。區別是,老印的英語很流利,雖然你可能覺得他們發音很怪,但美國人完全可以聽懂,老墨英語就不是那麼好了,不過在這邊他們可以完全只說西班牙語,因為不僅公共場所的指示說明,甚至連商品都是標配兩種語言說明的,所以如果你會西班牙語,生活會便利很多。

除了美國人,印度人,墨西哥人,你在這邊可能更多的還會和中國人打交道,事實上,如果你來不久然後又沒有工作的話,中國人將成為你主要生活圈,所以我的英語就停滯不前了。需要科普一下的是,這邊有很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也有很多在這邊呆了很久的中國人,所以你完全可能碰到不會說中文,或者英文說得比中文多的華人面孔。以前在國內,總是會看到有人說感覺為什麼中國人不好好說中國話,老是要夾雜英文什麼的,好像是顯擺還是什麼的。雖然我一直沒什麼感覺,但也覺得挺奇怪為什麼要老夾雜英文。來這邊以後,得到答案了。對於ABC和呆了很久的中國人來說,這真是自然而然,因為在他們生活工作中大部分都是英文,碰到什麼第一反映都是英文,而不像我,現在碰到什麼都是想到中文,然後再翻譯,所以表達不流暢。他們脫口而出就是英文,如果要他們說中文,他們也會要先去想翻譯,而有些東西可能你就不知道或者不熟悉中文是怎麼表達。比如我有個朋友在這邊讀了博士現在工作,她就說她有次回國去銀行想辦個借記卡,就一直卡在哪裡不知道借記卡中文怎麼說,腦子裡只知道debit card 。我到現在很習慣也想慢慢變成這樣,要知道當你第一反應是英文的時候,才說明你的英文已經足夠好了。

本來只想短短寫一點,結果藉著“科普”的名給囉嗦了這麼多,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幫助,不管是實際生活上的還是對於思想思維的開拓。最重要的是,遇事不要慌,人類很聰明的,不管你英文多爛,蹦詞加比劃老外都能聽懂,要知道我媽第一次一個人來美國的時候,還在機場問老外借了手機給我打電話!連半句英文都不會的老太太都能做到的事情,不會難到哪去吧。

文/vivi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