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師手記] 回首來時海洋路

因為五十年前來念書的時候,是搭乘貨輪由台灣,經過日本,再在橫渡太平洋時,過了兩個中秋節後來到美國。加以喜歡有關流體力學的東西,而且畢業後的前幾份工作又都是做深海浮標錨鏈和海軍船艦的設計等,所以對有關海洋的科技特別有興趣。雖然幾年前由鐵路科研的崗位上退休下來,成為四個小孩子的全職祖父,但是那天看到今年的國際海洋工程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ean, Offshore and Arctic Engineering )(上圖)要在舊金山召開的信息時,馬上就報了名,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回首看看五十年前所飄過的海洋。

在這個為期五天的大會中,有一千兩百多位,由四十幾個國家來的專業人士分組討論各種,包括海洋,能源,船艦,和深海採油等十幾項不同的論文。由於我無法跟孩子們請太多的假,只能走馬看花似的參加了幾個研討會,看了好些公司廠家的展覽等,讓自己了解到這些年來海洋工程的進展情形。由於近年來能源和環保的需要,如今我們要發展深海的資源,同時也要保護海洋裡的生物和沿海區域的自然環境。所以隨著跟多深海油田的發現,現下專家們研究的題目也遠遠難過當年的問題。其中特別令人注意的是如何發展用海浪和海風,甚至深海水裡的溫度差來發電的技術。

正如我所預期的那樣,在會中只看到幾位似曾相識的老教授們。但是卻認識了好些來自祖國的年輕人,包括一位來自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陳塋玉等(圖二)。還有好些來自祖國,但是已經移居歐美的專家,包括在休士頓的李銘堯博士(圖三),在挪威的季國民博士,和在愛爾蘭的盛萬安教授(圖四)等。雖然大家年紀和經歷差異很大,但是在那夜晚的金門大橋下(圖五),我們相談甚歡,都期望有個更加興旺自由的祖國。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自然資源,深信大海會繼續支持我們這些由她那遼闊的海水裡衍生出來的人類的。

DSC00766

(圖二) 來自哈爾濱工大的年青人

DSC00778

(圖三) 李銘堯博士

DSC00826

(圖四) 與盛萬安博士

DSC00821

(​圖五) 夜晚的金門大橋下

 

6/15/14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