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珮思作品中的中華文化賞析

林珮思(Grace Lin)是近年來漸有名氣的美國兒童文學作家。

第一次讀到她的書是去臺灣出差偶然碰到她的小說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的中文譯本「月影仙蹤」,買回來後深得我家小孩的青睞。林珮思的父母來自臺灣,家裡的三姐妹出生成長在紐約上州的一個小鎮,附近幾乎沒有什麼華裔,也沒機會上中文學校,甚至都不會說中文。不過與身俱來的黑頭髮黃皮膚也給她帶來了不少困擾。小時候經歷過有些頑固的白人不認同她們是地道的老美,參加臺灣文化夏令營又被其他年輕人嘲笑為黃皮白心的香蕉人,回臺灣更讓人驚詫居然不會講中文(更別說台語了)。雖然錯過了中文語言的學習,但在父母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並沒有落下。從小立志以寫作為生的Grace很幸運地沒有生在一個虎媽的家庭,在美國當醫生的父親也沒有逼著她繼承衣缽,後來自己選擇了一家藝術學校學習,為她今後創作兒童文學自己畫生動的插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開一家小書店的同時走上了自己理想中的職業兒童文學作家之路。

「月影仙蹤」也是到目前為止林珮思最有名的作品,曾經入圍久富盛名的美國兒童文學紐貝瑞獎的最後名單,差一點獲得大獎。故事的主角是個愛聽故事愛問問題的小女孩,為了搞清楚家鄉為何如此貧瘠的原因冒險離家出去找知道一切答案的月下老人。在她的探險歷程中林珮思巧妙地把其他傳統故事如牛郎織女,甚至聊齋裡面的道士種梨,一起彙集到主線裡面。華人過年愛貼的那對阿福娃娃,中國的四條主要大江大河從四條巨龍變化而成,月下老人牽的紅線避無可避,惡虎被自己影子激怒而掉井下淹死都被作者信手拈來,非常自然地融到故事裡面。故事的主人公小女孩最終找到了月下老人,然後回到了家鄉和父母的身邊,原本家鄉貧瘠乾旱的荒山也變成了花果山,從此過上了幸福安寧的生活, 陪她探險的神龍也在她的帮助下得以重新在天上自由翱翔。不同于通常的從經典中國故事翻譯成英文,總有些生硬感,林珮思本人的道地英文也為她的作品被美國讀者接受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作品中的插圖她也都是親歷親為,從自己到中港臺三地遊覽的照片/速寫中選取素材刪改潤色加工畫成,加入書中成了一幅幅生動的插圖。比如故事中的王府後花園就參照了蘇州園林,看了讓人有身臨其景的真實感,又有原滋原味的中國風格。

其實到現在為止林珮思已經出版了近十本書,通過她的「狗年」「鼠年」「餃子歲月」等書你可以活靈活現地看到她們三姊妹在紐約小鎮讀書生活及回臺灣的種種趣事。的確如她自己所說的創作動機之一,在傳統白人文化的基礎之外,她的作品提供給美國亞裔小孩一個可以閱讀自己類似成長經歷的機會。書中寫到有一次她睡覺扭了脖子,她的奶奶拿出一個精緻的盒子準備為她治療,剛讀到這裡一般讀者會以為是用針灸啥的,沒想到老太太拿出一隻毛筆,沾墨之後在小孩脖子上左邊寫個漢字豬,右邊寫個虎字,說是豬逃虎追,老虎沿著脖子追豬自動就起到了按摩的作用,過了一陣她還真的覺得有效呢!另外一次寫回臺灣遊覽台中廟會,在廟會裡看到的人生四樂雕像是伸懶腰,挖鼻孔,撓癢癢(摳背)和掏耳朵。這個平常人的快樂和鄭板橋的人生三大樂事有異曲同工之妙。板橋說穿大鞋,放響屁,光腳丫子走沙地是人生三大樂。當然另外很重要的是學生去廟裡給文曲星獻祭:小蘿蔔(俗稱菜頭,諧音才氣)蔥(聰明)芹菜(勤奮),如果考數學,就獻蒜頭(會算計)。不過還要想方設法讓神仙知道是誰在上祭,有的附上准考號,有美國回去的孩子怕有重名把神仙搞糊塗,乾脆附上自己的社保安全號以保證自己的祈求上達天聽。

最令人叫絕的是一段過年給祖先請飯的描寫。我們的童年記憶中四川小鎮過年過節的請飯不過是點上煤油燈或蠟燭,等飯菜上桌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負責喊幾聲老先人些,大家請嘍!過上五到十分鐘就該我們這些後人上桌大吃了。在林珮思的書裡是有明確的標準判斷先人們是否已經滿意的:家裡的大人會拿出兩枚銅錢採用「擲筊」的辦法,一直要擲出一正一反才表示祖先已經吃好了。有次等了半天大人小孩都餓死了還是沒有一正一反,林的阿姨突然想起才去世不久的叔公特別吃得咸,於是取一盤菜使勁補加醬油,端回來上桌一會兒之後再重新一擲,第一次就是一正一反!

「哈比特人」「納尼亞傳奇」乃至「哈裡波特」都是深深植根于英倫文化基礎上加以天馬行空般想像的傑作,同樣的,在我看來林珮思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其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同時也真切地反映出華裔乃至亞裔小孩在美國成長所受到的來自幾種文化的衝擊和影響。特此把她推薦給經常去圖書館流覽的喜愛兒童文學的大小朋友們,同時也熱切期待林珮思更多的富有中華文化特點的兒童書籍出版。

 

文/無心出岫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