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紙市場行銷與策略

paper

面對新媒體的競爭,報紙除了“跨媒體”創辦手機報之外,同時積極拓展新的報紙產品和新的營銷方式,創辦免費報紙就是其戰略舉措之一。

模式——貼身服務

免費報紙於1995年誕生,第一張免費報紙是瑞典的《地鐵報》。由於免費報紙主要通過地鐵發行,“地鐵報”成為免費報紙的代名詞。

新世紀前後,互聯網飛速發展,報紙的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大量流失。據國外統計,從1995年到2003年,報紙發行量在美國下降了5%,在歐洲下降了3%,在日本下降了2%。這時候,免費報紙順勢而出,彌補收費報紙發行量的萎縮,以擴大份額,保持報紙的市場佔有率。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發達國家創辦了免費報紙,世界報業協會的一份分析報告說,2004年全球四大免費報紙市場是西班牙(佔40%)、意大利(佔29%)、丹麥(佔27%)、葡萄牙(佔25%)。

在美國,報業巨頭幾乎都創辦了免費報紙。 2002年的10月,美國報業頭號大鱷甘乃特公司一氣推出9份免費周報,​​《紅眼》、《聲音》等有名氣的報紙就在其中。 2005年1月4日,紐約時報公司又在波士頓地區創辦《波士頓地鐵報》。

免費報紙在國外已相當成熟,根據不同的對象辦不同的報紙,從受眾定位角度,可概括為三種模式:

1.以地鐵“上班族”為對象的日報。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先驅報》、《芝加哥太陽時報》及英國、德國、法國、瑞典、加拿大等國創辦的免費報紙,都依托發達的地鐵網絡發展。

2.以酒吧、咖啡館、健身房、書店、超市及高級公寓人群為對象的周報。甘乃特公司推出的免費報紙屬於這一類型,它在目標受眾定位上,主要瞄準時尚年輕人,比模糊的“上班族”更為精確具體。

3.以高收入家庭為對象的連鎖型日報。主要代表者是美國免費報紙《調查者》,它由是非報業資本創辦,以入戶投遞為主,在美國63個城市連鎖發行,直接與收費報紙爭奪訂戶。

前兩種模式,都是主流收費報紙創辦的,用以作為自身的補充;而後者則是業外“侵入者”,旨在爭奪主流收費報紙的“蛋糕”。在華盛頓,《調查者》就針對《華盛頓郵報》,每天投遞到該地區20萬高收入家庭的報箱中,一對一進行競爭。

起步——爭奪市場

在我國,最早出現免費報紙的是香港。

2002年6月,由瑞典傳媒集團創辦的《都市日報》登陸,很快成為香港報紙市場的一支勁旅。受其引領,2005年8月1日,香港又出現第二份免費報紙《頭條日報》。隨後,名為《am730》(早上7點半)、《快線週報》的免費報紙接踵而至。

內地第一份免費報紙於2004年3月16日在上海誕生,它是“解放”報業集團主辦的《I時代報》,在3條地鐵線的57個站點設有120個大型報架,同時在主要公交車站也設置了取報點。

北京的地鐵最為發達,已有《職場》、《前程》、《D壹週》等專業性、服務性免費周報風行,一出現就發售一空。

2005年,“浙江”報業集團和“杭州”報業集團,兩軍對壘般推出各自的免費報紙《城市假日周刊》和《都市消費》,前者藉助“浙江”報業集團子報《今日早報》的發行網免費發送,後者隨“杭州”報業集團子報《都市快報》免費發送。

2005年底,“廣州”報業集團(佔60%股份)也與廣州地鐵總公司(佔40%股份)合作,推出了《廣州地鐵報》,首期投資約6000萬餘元,發行區域也集中在地鐵沿線。

免費報紙在內地起步不久,旨在維繫和爭奪市場份額。實際上,它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以多種形式出現:

一種是短期免費發行。

2004年9月11日起,《內蒙古晨報》為“砸”呼和浩特、包頭兩市的市場,每逢週末免費贈閱40萬份,動用了公安、城管人員,次日該報頭版報導標題為《免費贈閱40萬份,重拳砸開呼包市場》。站住腳跟後,該報依次降為20、10萬份,堅持到年底。

從2005年元月起,《北京廣播電視報》曾集中3個月時間,實行全覆蓋免費發行,為廣告營銷搭建平台。

在河南,為了在市場迅速取得突破,《河南商報》一度打出了“零元發行”的旗號,以求快速佔位。

一種是“租報”發行。

福建《東南快報》只需讀者交納48元的定金,報紙便免費送到家,舊報由報社回收以抵成本,受到讀者歡迎。這種做法很快引起競爭對手《海峽都市報》的模仿,該報發起“45元看一年”的發行攻勢,一周內就增量達2萬多份。

優勢——主導發行

免費報紙的最大特徵是“免費”,變“要讀者買”為“送讀者看”,破除了收費障礙,在發行對象、發行空間、發行時間、發行量上,都處於主導狀態,改變了被動依賴訂閱、零售的局面。綜合起來看,免費報紙擁有三大優勢:

1.定向性投放,創造有價值的廣告客戶資源。

免費報紙由於自行派送,方向性、目標性非常明確,圍繞吸引廣告而快速鎖定目標人群,瞄準潛在的廣告客戶,定點、定時、定向派送,回收受眾資源較快,這正好切合報紙“二次營銷”的特點。

免費報紙的贏利渠道屬於“先予後取”,創造了一批對廣告客戶有價值的受眾,贏得廣告比較見效。國外免費報紙一般都贏利不錯,《波士頓地鐵報》2004年的總收入突破了1000萬美元;香港《都市日報》2005年前5個月廣告收入達到2 .57億港元,位居同城報紙第六。

2.快餐化內容,以報紙形態銷售廣告資訊。

與收費報紙的“厚報”相比,免費報紙以“薄報”取勝,採用4開小報樣式,大多在24版左右。國外有的免費報紙名為《科隆20分鐘》、《米蘭半小時》,均是快餐讀物,適合於乘車、喝咖啡、進餐及購物、健身休息時瀏覽。

免費報紙內容精當,新聞主要集中在前幾個版,主體內容為生活消費信息,可以說是一種報紙形態的廣告媒介,是“廣告紙”而不是“新聞紙”。新聞除突發性事件和本地新聞外,也主要關注時尚話題,大多選擇與生活消費相關的熱點,再點綴一些名人明星軼聞。

寫作形式上,主打文章往往是令人感興趣的新聞特寫、新聞故事,生動有趣,輕鬆好讀;其他採取“集裝箱”方式, 專題集納各類消費資訊,短小精悍,豐富齊全。

為了“搶眼”,頭版一般製作為封面,注重視覺衝擊力。版式現代時尚,標題醒目,圖片突出,全彩印刷。

3.低成本運作,有效利用自有發行、採編資源。

免費報紙因為免費發行,依托自身發行、採編資源,盡可能降低成本。與收費報紙相比,在發行環節,它採取定點投放或自取的方式,發行人員較少;在採編環節,它多為信息二度整合利用,又以廣告資訊為主打,採編人員不多。

實際上,報紙是一種廉價商品,即使收費,也所得無幾,收入被下列幾個因素消解:版面規模大;零售定價低;整訂打折送禮;零售向攤主付費;維持龐大的發行網絡; 未售完的報紙成為廢紙。這樣,造成發行費率居高不下。而免費報紙合理控製版數、精確到位投放、有效受眾獲取,可謂一種經濟型營銷戰略。

啟示——快速佔位

免費報紙給我們的啟示,不僅是創造了一種新的媒介產品,而且創造了一種“免費營銷戰略”,猛虎掏心,快速佔位,受眾目標佳、造市影響大。採用這一戰略,既可以推出免費報紙去爭奪市場,也可以在特定時期、特定區域,對收費報紙實施免費營銷,同樣能夠達到增大發行量、改善受眾結構、培植優質客戶資源的目的。

結合我國報業市場實際和地鐵交通狀況,免費報紙的發展路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地鐵報”,受眾目標為“上班族”;

二是“寫字樓報”,受眾目標為中青年商務人士;

三是“高檔社區報”,受眾目標為高檔住宅區居民。

這三種報紙可擇其一而為,也可交叉運用,以求主動獲得中高端受眾資源,增強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在起步階段,可創辦免費周報先行試驗。

創辦上述三種類型的免費報紙,是為了在收費報紙之外拓展市場,以保持集團媒體群對受眾的高覆蓋。但是,免費報紙要充分考慮與收費報紙的錯位,只能作為補充者、護航者,而不是替代者、競爭者,避免同質化操作方能奏效。在同一地市,盲目而為,免費報紙過多,更會加劇報紙競爭的激烈程度。

另外,也可不辦免費報紙,而是收費報紙自身根據市場需要,適時運用“免費營銷戰略”出擊,更可鞏固和擴大主流報紙的影響力。集團的主力報紙,可考慮在主城區“佔地為王”,在加大發行力度的同時,不時瞄準空白點,實施戰略性定點免費投送,以形成區域發行強勢,逐步瓦解競爭對手的優勢。 《東南快報》、《海峽都市報》、《河南商報》的“租報”、“零元發行”等模式,就是“免費營銷戰略”的一種表現。當然,要注意協調各方關係,平穩操作,以規避“不正當競爭”的風險。

免費報紙還可與手機報、網站相結合,建立一種立體式傳播市場,三者互動,擴大影響,提升媒體群的綜合競爭力。

免費報紙的真正價值不在於“免費”,它所瞄準的中高端人群並不在乎幾毛錢,而在乎最方便、最及時的隨手獲得報紙。值得注意的是,自取的免費報紙,更為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群所青睞,這又不是免費報紙真正所要的受眾資源。同時,低收入者、拾荒者、廢品回收商販有可能重複取報,以賣舊報牟利,導致報紙無效流失。 《內蒙古晨報》後來適可而止,便是由於每逢週末,老人們結伴上街等著收報紙,目標受眾到位情況不佳。

因此,免費報紙的“溫床”不僅應該是大都市,還應該是主城區的繁華地段,並以投放為宜,避免因自行取報而流向低端,力求發行效益最大化。

 

文/羅建華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