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店”,回家的感覺

文:語兮

 

位於San Mateo的Happy Café,中文就叫“小吃店”,其門面和朴素的名字一樣,平平淡淡的,不大,沒有特別的裝潢,只在玻璃大門上,貼著“小吃店”三個字。然而,就是這家不起眼的餐廳,沒有慣常的餐館改朝換代的速度,已經開了18年之久,融入了老客們的日常生活中,必有其獨到之處。

“小吃店”經營的就是家常小菜,以“家庭式”為特色。然而,就是這種好像媽媽、奶奶常作的飯,倒比大魚大肉的常讓人惦記。而且小吃就是小吃,每樣菜的分量並不大,不像很多地方大碟大碗地冒著尖的端上來,兩個人對付一盤菜就沒有餘力了。


“小吃店”並不大,豎著兩排桌子而已。沒有什麼或時尚或奢華或情調的裝飾,勝在簡單、整齊、窗明幾淨。桌椅半舊,顯出些歲月的流逝。和窗外匆匆走過的行人相比,時光在這個溫暖親切的地方,好像會慢下來。老闆厚道,話不多;老闆娘隨性,笑語盈盈地嘮兩句家常。在這裡,老客很隨意,好像回到了家中,新客也不會感覺局促,很容易地,就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涼拌腰花

腰花是一道很考究火候的菜,不熟透(帶紅)不能吃。可稍微老一點,就沒了脆嫩的口感,變得發韌、發麵。另一個秘訣是要去腥,腰花有一種特別的腥味。這種味道如果全部去掉,則失去了吃腰花的意義,可如果全部保留,又難以下嚥。因此,大部分的腰花做法,如火爆腰花、魚香腰花等,都是放很重醬料,並用麻、辣來中和腰花的味道。 “小吃店”的涼拌腰花不同,不辣,不腥,只淡淡地一點腰花特有的味道。麻油和醋的搭配,很讓人胃口大開。口感相當好,細嫩中有些脆,很是清爽。

白斬雞

白斬雞,始於清代民間,據說是因為烹飪時不加調料,白煮而成,隨吃隨斬,而得名。白斬雞皮黃肉白,皮脆肉嫩,是上海地區的傳統名菜。火候,白斬雞的關鍵之處,還是火候。肉不能帶紅,尤其是一會兒禽流感,一會兒寄生蟲的,沒有煮透的雞,可是讓人不敢下嘴。但雞肉不能煮過頭,否則肉中水份流逝過多,肉質變緊,吃起來就很老。 “小吃店”的白斬雞是去了骨的,火候恰到好處,皮爽,肉質鮮嫩彈牙。而且雞的選料很好,一點不肥,加上鮮鹹但口味不重的蘸料,我家小朋友吃得很是高興。

小籠包

小籠包起源於上海南翔,從“南翔大肉饅頭”,改為“南翔大饅頭”,再改為“古猗園小籠”,後更名為“南翔小籠”。不過,要還往上追本溯源,可以考證到北宋的“山洞梅花包子”。 “小吃店”的小籠包一上桌,就感覺很正宗。首先,蒸籠上舖的是菜葉,小包子可以藉到淡淡的菜香。包子的形狀也很漂亮,真正達到了“坐著似口鐘,夾起象燈籠”的標準。咬一口,濃郁的湯汁流出,汁水豐富,肉餡鮮嫩,確是上海小籠包的風格。

炸排骨

炸排骨說起來好像是一道沒有什麼驚豔的菜,只要醃好入味,大火一炸,酥脆焦香,每家的味道好像都差不到哪裡去。實際不然。這道菜的好壞,在選料上。優質的大排鮮美沒有異味,而且不會有肥肉、肉筋一類影響口感的東西。 “小吃店”為了做好這道招牌菜,十幾年來僅在San Francisco一家專門店購買肉排,原料不同,滋味必然出色,酥而不柴,帶著豬肉本身的香味,而非滿嘴的香料味和油味。

上海粗炒麵

吃飯的時候,正趕上有人打電話訂餐。老闆娘放下電話,笑著對我說,她家的女兒就愛吃上海粗炒麵,每次都要兩份,一份今天吃,一份第二天帶去學校當午餐。既然有人如此捧場,我也捺不住好奇心,點來嚐嚐。其實,越是家常的飯,約不容易做,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家的感受,很有些眾口難調的感慨。上海粗炒麵的做法簡單,就更加考校功力。 “小吃店”倒是給了我再一次的滿意。原料選得很好,麵筋道Q勁十足。上海菜講求的醬油的用量恰當,不會太少,也不會太鹹。配菜比例也很簡單、合適。不像有的地方,洋蔥、大蔥、黃瓜、葫蘆……一股腦地往裡招呼,吃的時候只好忙不迭地往外挑。

其實,菜有的寫的還很多,自製的油條、蟹殼黃、豆沙餅、鍋貼、水餃……全都很值得一試。一般餐館都會有幾樣拿手菜、招牌菜,“小吃店”卻很難得的,把菜單上有的菜都做到很有水準。

 

0 Response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