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瘟疫到底有沒有把大家變得更窮了?有錢人就不必列入考慮,股票大漲成千億富豪,股票跌了還是個百億富翁,雖然帳面上少了幾百個億,但人生有幾個億就可以活得匪夷所思了,
所以變窮的問題根本不存在於這些有錢人身上,他們只有賬面起伏,會造成切身之痛的,是領死薪水或做小吃的中產階級。

成立於2005年的非營利組織臨界點社區(Tipping Point Community, TPC),於2019年夏天與柏克萊和哈佛大學學者,聯合做了一個灣區社區的身心幸福感與經濟狀況的調研,當時的發現讓他們在2021年初,針對同批受訪社區居民再做一次時備顯意義非凡,因為那正是瘟疫爆發前的真實狀態,所以經過約兩年的瘟疫摧殘再做一次,就能看出這場瘟疫對貧窮的影響,在身心靈各方面,不過可以先說他們的結論:感覺很樂觀。
但真的可以樂觀嗎?2019年的調研發現,有29%的受訪者說他們過的是收支相抵的困難日子,但這樣的艱困生活比例在2021年的調研中沒有顯著提升,只微調到31%而已。類似的證明也在貧窮率方面,研究發現灣區的這數字也沒有顯著跳升,從2018的17%增加到今年初的18%而已。專家說聯邦刺激津貼、增加失業救濟金和NPO救濟援助方案,聯手阻止了大量人口陷入貧窮,這是一個勝利,他們希望推動政策制定者開啟更多長期現金援助項目,也就是金錢方面的樂觀。
調研基本上以收入做分組,收入低的瘟疫前後變化最大,而收入高的基本上沒什麼改變,這在「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的常識下,有這樣的發現也不怎麼意外。不過報告還根據族裔做了分析,有些發現就頗令人耳目一新,或者更應該說發人深省吧,因為印象中的亞裔,往往是高學歷、高收入,受疫情影響應該不高的那一群人,這或許可以解釋經濟安全方面,換成身心健康就未必了。
報告首先承認,因為訪問對象為灣區六縣的1,329位18歲以上居民,受限於樣本數過少,所以很難再細分出族裔裡的源自母國,只能粗略地分為黑人、拉美人、白人與亞裔,但按灣區人口統計的亞裔母國比例估算,猜也猜得到這些無法細分的亞裔受訪者多數為那一次亞裔了。在身體健康與整體幸福感的一個問題上,瘟疫這一年造成受訪者認為在這兩方面是不好或普普的增加25%,且有一半的受訪者說產生焦慮或憂鬱。家裡有小孩的,因為學校關閉,則有近半的人擔心小孩學業與品性受到挑戰。不過調研也說,年收入超過廿萬的人覺得沒有改變,在這之下通通有受到影響,當然收入越低影響越大,那些五到廿萬之間的中產階級,瘟疫這一年心裡也很難平靜下來。
影響身心健康的另一個因素是工作穩定,而瘟疫影響工作的就是讓它不穩定,工作變少或沒有了。這點在收入群組方面同樣猜也猜得到越窮影響越大,但在族裔方面,亞裔(27%)的衝擊竟然比黑人(23%)高有點意外,雖然族裔比不是最大的拉丁裔衝擊高達49%最淒慘,但亦見亞裔並非大家想像的高學歷高收入在家遠端照樣賺大錢那麼簡單,因為瘟疫擔心工作的人照樣不少。
幸福感方面,即使是總統,瘟疫逼得他要戴口罩打疫苗一點都不幸福,但這整合了身體健康、工作穩定與每日生活的整體幸福感,亞裔在瘟疫這一年中感到不幸福的占比增加很多,從疫情前的17%變成疫情中的27%,增幅達59%,與最常拿來與亞裔做社經地位比較的白人成長幅度才37%相比,亞裔有多近一倍的人變得很不幸福。甚至與最常被認為低收入的黑人相比,疫情前的34%與疫情中的50%,成長幅度也不過47%,所以多為中產的亞裔在幸福感方面,非常受瘟疫影響,這可能是健康之外的另種心靈方面的病毒副作用,不可不慎。
同樣情形也反應在身體健康方面,亞裔在瘟疫這一年感覺身體變不好與普普的增加了33%,高過白人的13%與黑人的25%,只低於拉美裔的50%,從這些數據可以得知,瘟疫對亞裔的身心靈衝擊大過眾多其他族裔,然而許多研究卻很少關心到這佔灣區四分之一人口的大族群,就連這份調研也沒發現這樣的變化,把重點放在收入通常較低的黑人與拉美裔。或許這是從貧富出發看瘟疫影響的研究,然後驗證他們與政府出錢拯救多少人免於貧窮線下的傑出成就,但給錢讓人不窮是最簡單的賑濟手段,如何讓人的身心靈不落到幸福貧窮線下,這可能才是NPO與政府的最大挑戰,希望這份以管窺天的調研,道出的也只是杞人憂天的多慮。
記者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