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派倡議人士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遭槍擊身亡。
事件發生後震驚全美,同時也引發後續爭議。有些人在評論此事時因被指責「幸災樂禍」而遭到解雇。部分右翼人士隨即將矛頭指向左派,認為是左派言論造成的仇恨氛圍導致暴力發生。而在一般民眾之間,常見的反應則是:「不應該,但並不意外。」
柯克的遇害並非孤立事件。今年6月,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眾議員梅麗莎·霍特曼(Melissa Hortman)與丈夫在布魯克林帕克住所遇害;4月,美國賓州州長喬許·夏皮羅(Josh Shapiro)的官邸曾遭縱火;2024年,前總統川普也兩度遭遇暗殺未遂。UnitedHealthcare聯合健保的執行長布萊恩·湯普森(Brian Thompson)在2024年12月於紐約街頭遭到槍擊身亡。這些事件顯示,暴力行為正逐漸被部分人用作表達理念或訴求的手段。然而,這樣的方式明顯與法治社會的基本規範背道而馳,值得深思的是,為何此類事件在近年愈加頻繁?
一些觀點認為,這一趨勢與當前的政治風氣不無關聯。川普在政治舞台上的行事方式,往往以直率言辭、挑戰傳統及不顧後果的策略見稱,並因此贏得支持。他在任內推動的一系列政策與手法也引發了不少爭議與法律訴訟,但最終仍取得政治成果。這樣的結果,讓部分人開始質疑,是否極端行為比循規蹈矩更容易達成目的。
此外,川普的競選策略之一是凸顯社會矛盾,進一步加劇了政治分化。在這種氛圍下,一些人效法對立和衝突的方式,甚至以暴力作為發洩情緒或推行理念的途徑。這種現象正是當前社會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何有人對柯克的遇害並未表現出同情。原因可能在於,他生前積極支持川普的競選活動,卻未曾對部分具有爭議性的言論與行為提出批評,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助長了社會對立與負面氛圍。柯克身為受害者,他對這種暴力負面行爲也負有責任。
當每一個人都認爲可以濫用手上權力或工具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時,守法就變成空談。在車站,我聼到有人說:如果她是柯克案嫌犯的家長,她一定不會帶他去自首。因爲她覺得在目前濫用權力的氣候下,嫌犯不可能有公平的審判。讓人再次覺得「不應該,但並不意外。」作爲讀者的你,也是這種感覺嗎?
文/Kenn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