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看祖母吃飯,她那時生病,經常有特別給她老人家的菜,就像開小灶一樣。
她有個紫色和白色條紋相間的小磁盅,並不大,有個蓋子,放在電鍋或者一般鍋子裡蒸很方便。有時蒸的是瘦肉加紅棗,有時燉豬尾巴。小小的我還沒有上小學,卻一直記得小磁盅打開,熱汽蒸騰,因為容器小小,盡得精華,即使只是幾塊瘦肉,加上些中藥就很有滋味。燉豬尾更是,四周是軟爛的豬皮一圈,中間有段骨頭,祖母沒有牙就能吃得乾乾淨淨。
祖母活到了九十幾,是因為跌倒而走的,並不是原本困擾她的病,或許那些滋補還是有效的吧。但我沒有再多想它,直到多少年過去,我自己也從中年步入初老,也到了有時會想著「年紀大了該吃什麼才好」的時日。
我們也很少有機會去有系統地知道別的老人家都喜歡吃些什麼。理所當然覺得豆腐雞蛋這些不費牙的就能湊和。自從加入政府補助且有營養師規畫的老人餐隊伍之後,兩年來逐漸發現這可以是個有意義的抽樣,因為每天和數十位飯友一起用餐,大家的喜愛早就很明顯了,且同質性很高的。
首先要釐清的是,不能以為老人家吃飯不重要。有人想說又不是子女的青春期盼著他們長大頭好壯壯,所以要吃得有營養有滋味。老人的行動頻率低且熱量消耗不大,少吃乃至一餐不吃都無妨。殊不知飲食已是人到老年少數幸福的來源,吃點喜歡的並且和舊友新知聊聊,比起搭遊輪或參加天天趕路的觀光團都更適合老人。所以老人飲食要小心備辦不要馬虎。
最近從一位年紀大的朋友處聽到故事,說他的手足心臟病遽逝,骨灰罈旁邊家人暖心放了一副精工打造的假牙,說是花了好多錢,可惜老人家來不及使用了。這位朋友的思考是,一大把年紀了還要花這錢嗎?我的看法卻不同,我覺每一口都可以是享受,可以味同嚼蠟也可以味蕾全開。吃美食就像小孩子在沙灘上堆城堡,用盡心力或許下一道浪一來就全沖垮了,都成了泡沫。但為什麼還要堆? 因為堆的時候是快樂的,人生無非是抓住那瞬間的快樂。
吃老人餐都預先給下一整月的菜單,很多人是依照自己的口味決定當天來與不來。久之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以兩岸三地來的老人家為構成的群體有些特點:大家普遍不愛乾柴般的火雞。對於雞肉也並不特別喜愛,牛肉偶爾吃吃也喜歡但最愛是豬肉。
這其實和大家移民前的習慣是相對照的,豬肉是大家打牙祭時的選擇,滷肉飯、紅燒肉、焢肉飯都是豬肉,就連包子和餃子餡也以豬肉為主。炸豬排不就是就連日本人也引為soul food的品項嗎? 但可惜老人餐系統是在美國,豬肉在菜單上只偶而為之,每個月不及兩三次。
此外老人最愛吃魚,因為魚肉不費牙,可惜的是魚普遍很貴,所以常常只能使用越南進口的養殖白魚,饒是如此,經過細心調味,土味稍能褪去,蒸後拿來配著糙米飯和煮得軟軟的花菜或包心菜大白菜,也就下飯而可口。
所以,如果是豬肉小排骨或者豬排為主菜,甚或魚為主菜,老人們就願意起個早來排隊,吃得津津有味,成為老人日常乏味生活裡的小確幸。
這一天,主菜是梅菜香菇蒸肉餅(見圖),把碎肉加入梅菜香菇再施以適當的調味,切成長方型的肉餅和蔬菜一起蒸,有牙沒牙的老人家吃一口後臉上的線條就柔和了。我明白廚子的薪酬必定不高,但如果廚子和營養師當時在場,必會覺得那份成就感勝過了高薪,因為他們帶給了這麼多人歡愉的一餐。
文/艾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