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墨西哥旅遊歸來的一個周六的午間,筆者順路去了趟加州理工學院
,原以為這所享譽全球的院校會比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哈佛大學等院校還要獨特、現代、氣派並雜糅著古典氣息,畢竟這所院校建立於1891年。怎料一進走進它的建築時卻傻了眼。一眼望去,這所私立學校既無校門,又無圍牆,既沒有光鮮亮麗的校園形象,又未見師生對陌生人的主動寒暄、熱情引路;校內建築群的時光似乎大都停留在1931年,就像是這個學校本身:不修邊幅但運轉高效,風格雜糅年久失修卻運轉良好,現代化建築僅有幾座;學生食堂的飯菜出人意外地過於簡單樸素,可學生們卻吃得津津有味;教授們見人愛搭不理,可教學水平、質量卻超高;在停放自行車的曲欄內,均有一輛長期存放、被拆掉車輪或車架、車座的自行車,彷彿透露出某種神秘信號;全校每年招收本科生僅800-1000人,研究生也不過是1200人左右,總人數不及普通大學的一個系,可卻培養出47位聲震全球的諾貝爾得主,僅從學校師生的外表看幾乎了無痕跡;實驗室、宿舍樓均不顯眼,既無浮誇銘牌,又無任何科學家雕像,有的僅是在門上貼著一個普通名字的標籤,大多實驗室毫無標示,甚至門不鎖,門口貼著小紙條:“這裏在跑宇宙模擬,不要關電腦。”加州理工的一切似乎都低調得“反科學”,就拿科學傳播界的超級偶像、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來說,他不僅拿了諾貝爾獎,而且還參與了曼哈頓計畫,其辦公室的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門口貼著“請勿打擾,內有薛定諤的貓”;校園的中央草坪上擺放著一門銅製大砲,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入。
當時正值下午一點,學生活動中心門前有一支由20多人組成的自發演奏樂隊在演奏一支交響曲,個個堪稱怪咖的學生正傭傭散散、或躺或臥地邊吃飯邊觀看演出,一曲奏後,竟無多少掌聲,誰能相信這是出自美國最最頂尖科研機構與人才倍出的聖殿中的學子之所為?筆者竟懷疑自己走進的是一所音樂學院或是一所三流工學院。可令人納悶的是,加州理工每年招收學生不過才2000人左右,但由於他們不僅聰明,而且動手能力極強、善於獨立思考,又對科學充滿熱情,故經在校幾年的學習、研究,在師生、校友中先後竟誕生了47位諾貝爾獎得主!
帶著種種疑惑與不解,筆者在輕鬆舒緩的樂曲聲與學生懶散的目光中繼續前行。觀望了許多教學樓、實驗室、禮堂、圖書館、學生宿舍、拱門、長廊、弧形長橋和水池後,筆者感覺到這所學校的外表實在是太普通,可回憶起以前曾打開過的這所學校的論文、專利、畢業生名單的網頁——那可是每年從世界各國招收的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成績最最優秀、綜合素質最強、最有科研潛力和從每年招收的800-1000名本科畢業生中,篩選掉200多名學子後留下的精英之中的精英!這些精英上最不善於將時間精力糾纏於複雜的人際關係,更不屑於在非科學、非智力、非理性、非學業類問題上大費周章。因此,人們都説加州理工是全美最“宅”的大學之一,其參加派對的人數與平均科研的時間是成反比的。 據說校內廣泛流傳著“講笑話講成論文”的段子;也有人吐槽説,這裏是“社交沙漠+思維天堂”。有學生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更願意與代碼打交道,而不願與人交流。錢學森也曾畢業於該校,據說他是位非常高傲的人,對不喜歡的同學經常插科打諢。學生們都説,學校教授佈置作業不僅量大,而且特別“虐心”,如,讓學生從頭到尾推導愛因斯坦場方程。期末圖書館燈火輝煌,學生們最喜歡在白板上邊做題邊互掐邏輯漏洞。
加州理工的學生絕非書呆子,他們有著幽默風趣、愛惡作劇的傳統,且講究設計精巧、執行嚴密,全然不是胡鬧式。如,1984年加州理工有一把非常古老又莊嚴的棕色木椅,平時被放在校長辦公室或重要場合,其象徵的是“權威”與“傳統”。一群學生突發奇想,覺得這把椅子過於一本正經,於是便秘密策劃將那把椅子偷走,然後將一白色瓷制馬桶安裝在校長辦公室里,甚至在上面貼上加州理工校徽標誌。為了不被發現,他們深夜行動,還做了偽裝,確保不被監控、安保立刻發現。第二天校方人員發現原有莊嚴棕色椅子的地方赫然出現一個乾淨閃亮的白色馬桶。於是,全校師生皆哄堂大笑,此事也被媒體報道。最妙的是後學生又禮貌地將原來的棕色椅子完璧歸趙,這件事成了加州理工惡作劇史上的最為經典的一章。再如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偷偷盜走了停放在加州理工學院中央草坪上的那門鑄造於19世紀、重達1.7噸的老炮,麻省理工學生還偽造了運輸文件,並雇用卡車將老炮運到波士頓,還在麻省理工校園里舉行了一場“展示典禮”。由於麻省理工與加州理工曾有“過節”,故當這件事被加州理工學生發現後,他們便略施小技,將老炮“光榮奪回”。這場“惡作劇大戰”被稱為“高智商的惡趣味”,是兩校之間悠久的傳統較量之一。學校對這類惡作劇均未深究,因學校深諳學生的舉動聰明優雅、幽默詼諧、有理有趣、不失分寸。
可見,無拘無束、讓思維馳騁的教學環境,非常有助於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加州理工之所以能誕生47位諾貝爾得主,還因其招生非常嚴格,不看名聲、背景,只看腦子是否夠用、看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否開闊或是否有探索慾。學校招生時,曾給部分入學申請者寄出特殊謎題包,解開後才能訪問隱藏網頁……他們就是用這類方法來篩選“腦迴路不尋常”的怪才與有趣的人;師生間比例大約為1:3,幾乎每個學生都能直接參與前沿科研;本科生從大一起就參與科研項目,課業設計偏向“開放型”;教授不僅講書本內容,而是更注重分享最新科研進展;教授鼓勵學生挑戰經典觀點,允許失敗,評分制度靈活;學校的文化熏陶為:獨立自驅、謙遜。一位校友説:“在加州理工,我學會的不僅是科學,還有怎麼像個孤僻天才一樣過日子。”
加州理工真是所神奇的學校。如某實驗室有一台自動售貨機會“預測天氣”、發表奇怪留言。很長時間都無人知道這是誰設定的這一程序,儘管一代代學生都試圖破解其“人工智能”來源,可至今仍了無答案。筆者想,神奇的學校是由無數神奇的人所組成。在這些神奇的人的腦海里,隨時可能都在醞釀著一場量子級別的馬拉松!
告別校園時,那支樂隊還在繼續演奏著,曲調變得莊嚴而又隆重。筆者忍不住問觀看演出的學生:“學校一共有多少個音樂團體?”他們的回答竟令我大吃一驚:室內合唱團、爵士樂隊、交響曲團(由70多人組成)、管樂團、室內樂團、吉他演奏團、戲劇俱樂部(每年製作2-3部戲劇作品)。學校還定期舉辦舞會、舞蹈課程,僅5月份就有10幾場戲劇、音樂會演出。加州理工人才就是這樣多才多藝、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恐怕這也是催生量子級別馬拉松隨時爆發的原因之一。
文/汪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