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失智與認知退化:從了解到預防

隨著美國華人社區邁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健康議題日益受到關注,其中「失智症」與「認知退化」更是許多家庭面對的重要挑戰。

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中,約有8%患有失智症;而在85歲以上的族群中,比例更可能高達1/4。失智不僅影響個人記憶與判斷能力,也對家庭照護者構成長期壓力。

作者帶您全面了解失智與認知退化的成因、症狀、診斷、預防與照顧對策,協助您為自己與家人提早準備、守護健康晚年。

一、什麼是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大腦功能全面性退化的疾病群組,並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記憶力減退、語言困難、方向感混亂、判斷力下降、情緒異常等情形,影響日常生活與社會功能。

失智症常見類型包括:

  •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見類型,占約60%-70%。初期表現為健忘與時間感混淆,逐漸影響語言、理解、判斷與行為。
  • 血管型失智症:由腦中風、血管阻塞所致,病情較阿茲海默症突然,且記憶力影響較少,常見情緒與行為異常。
  • 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其他罕見類型。

二、認知退化與失智有何不同?

「認知退化」泛指腦部思考與理解功能的下降,包括記憶、語言、注意力、執行力等多方面。老年人輕微的健忘(例如忘了鑰匙放哪裡)不代表一定是失智,但若影響到生活獨立能力,便需警覺是否進展為失智。

**輕度認知障礙(MCI,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被視為失智前兆之一,此時病人仍能維持大部分生活功能,但大腦已出現異常變化,部分MCI患者數年內將發展為失智症。

三、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以下列出失智症初期常見的十大徵兆(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

  1. 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能力
  2. 處理熟悉事務出現困難
  3. 語言表達困難(如忘記常用字詞)
  4. 對時間與地點感到混淆
  5.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如算數變慢)
  7. 東西擺放錯亂,經常找不到
  8. 情緒或行為改變(如焦躁、憂鬱)
  9. 個性改變(變得猜疑或冷漠)
  10. 喪失主動性(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

若家中長者出現上述多項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評估,切勿認為只是「老了正常」。

四、診斷與治療

診斷失智症須透過:

  • 病史詢問與神經心理測驗:如MMSE簡易智能測驗、MoCA評估。
  • 腦部影像檢查:MRI、CT可排除中風或腫瘤。
  • 血液檢查:排除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異常、維生素缺乏等。

目前失智症無法完全治癒,但早期診斷、積極介入可延緩退化速度。藥物如多奈哌齊(Donepezil)、美金剛(Memantine)可改善部分記憶與行為症狀。非藥物治療如音樂療法、回憶治療、職能訓練對症狀控制亦有幫助。

五、如何預防失智與認知退化?

根據最新研究,約40%的失智症風險與生活習慣有關,因此透過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罹病風險:

  1. 保持腦部活力:閱讀、學習新知、下棋、繪畫、彈琴等腦力活動。
  2. 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
  3. 社交互動:參與社區活動、與家人朋友常保持聯繫,避免孤獨感。
  4. 均衡飲食:採地中海型飲食(多蔬菜、水果、全穀、堅果與橄欖油),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
  5. 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皆是失智風險因子。
  6. 戒菸、限酒:保護大腦神經元與血管功能。
  7. 保持睡眠品質:睡眠不足或睡眠呼吸中止症亦會加速腦部退化。
  8. 預防頭部外傷:跌倒是長者常見失智觸發因素之一,居家環境安全尤為重要。

六、失智症患者的家庭照顧

失智症不只是個人的疾病,更是一個家庭共同面對的挑戰。照護者常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出現「照顧者憂鬱症」。因此,善用社區資源與政府支持十分重要。

建議措施:

  • 建立規律作息與生活環境安全感
  • 避免責罵或強迫記憶,以溫柔與耐心代替糾正
  • 簡化溝通方式與日常指令
  • 利用失智據點、長照中心、居家服務等資源
  • 照顧者需適時休息,參與支持團體,釋放壓力

失智症的發展雖無法逆轉,但透過早期辨識與積極照護,仍能大幅延緩惡化、提升生活品質。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失智症的照顧者或潛在患者,學習相關知識、調整生活習慣,就是對自己與家人的最大守護。

文/文秀

Related Posts

歡慶中華民國國慶 千人共襄盛舉
Tesla推便宜版本Model Y和Model 3
San Jose 歷史性柳丁園深受果蠅困擾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