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邦貿易委員會,隨著求職者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尋找工作,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承諾完成簡單線上任務可得高薪的工作騙局的受害者。
騙局通常以量身定制的短信或WhatsApp消息開始。騙子在欺詐獲利前會花時間與受害者建立信任關係。
聯邦貿易委員會行銷實踐司助理主任Kati Daffan表示:「騙子很老練,他們不斷改變策略。」
據報導,從2020年到2023年,工作騙局造成的損失增加兩倍多。根據聯邦貿易委員會,2024年上半年損失超過2.2億元。遊戲化工作騙局或任務騙局占了這一增長很大一部分。2024年上半年,約2萬人報告稱遭遇遊戲化工作騙局;而2023年全年僅有5000人作出同樣的報告。
Daffan說,這個數字肯定被低估,因為許多人沒有向執法部門或政府追蹤人員報告他們的工作遭遇詐騙的經歷。
她說:「只有4.8%的人投訴。」
騙局如何運作
據聯邦貿易委員會,騙局通常始於來自提供線上工作的「招聘人員」的意外短信或WhatsApp消息。神秘短信用戶會說,你可以通過「產品提升」或為線上平臺或應用程式做「優化任務」「賺錢」,這可能涉及點贊視頻或對產品圖片評級。
這份「工作」承諾每次點擊給你帶來「傭金」。一旦完成任務,你會在平臺或應用程式中看到更多「收入」。這些收入是假的。
最終,應用程式或平臺會要求你存入自己的錢,通常是加密貨幣,以完成更多任務並提取你的(不存在的)收入。但如果你真存了錢,你就失去真正的錢,而且你永遠不會收到虛幻的報酬。
誰成為目標
Identity Theft Resource Center首席執行官Eva Velasquez表示,這些類型的騙子通常瞄準剛剛進入就業市場的求職者、已經離開就業市場一段時間的人(比如,家庭主婦在孩子已長大後,重新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及可能不太熟悉就業環境或面臨語言障礙的移民。
「通常這份工作會有一個輕鬆的面試或沒有面試,承諾讓你在家工作,讓你馬上開始,」Velasquez說。「有時候他們會從表揚開始,對方會覺得他們的技能得到認可。‘哦,你覺得我很棒嗎?告訴我更多。’」
Velasquez強調找工作的人很脆弱,特別是考慮到持續的經濟不確定性,他們可能會選擇接受一個工作,即使最初感覺不好。
「有時候,問題是給產品留下虛假的評論,」她說。「騙子可能在非法出售這些評論,但求職者可能看到一條線,然後說,‘我會越過那條線的。我得吃飯。’」
避免基於任務的騙局的技巧
·忽略任何關於工作的通用和意外文本或WhatsApp消息,無論這些消息多麼具體或展現讚美。
·永遠不要為賺錢或找工作付錢。這一要求是危險信號,表明該職位是騙局。
·不要相信說他們付錢讓你在網上評分或點贊、但是並沒有一個光明正大的流程使用你評分的實際產品或服務的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