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私人基金會節稅工具 高資產人士出售房地產有解方。

面對房地產大幅增值後的高額資本利得稅,越來越多高資產人士開始尋求合法且具公益性的節稅策略。透過設立私人基金會(Private Foundation),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或延緩資本利得稅負,更可為家族留下長期公益資產,成為近年財富傳承與稅務規劃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據美國稅法規定,個人在出售房地產時,如房產價值已大幅增值,除享有自住房減免額外,剩餘的資本利得部分須繳納聯邦最高20%(加州另計)的稅金。例如,一棟原始購買成本為100萬美元的房屋,如今以500萬美元出售,利潤達400萬,可能面臨80萬美元以上的稅金負擔。

然而,若在出售前,將房地產捐贈給經國稅局核准的私人基金會,再由該基金會出售房地產,不但可以合法避免資本利得稅,捐贈人還可享有高額的慈善捐贈抵稅額度,最高可抵當年收入的20%至30%,超出部分還可遞延五年扣抵。

「這是一種雙贏策略,既達成節稅目的,也能將財富投入對社會有益的方向。」灣區一位資深財務顧問表示,「很多客戶透過設立基金會,不但省下大量稅金,也打造了家族的公益品牌,長遠來看效益非常可觀。」

設立私人基金會不困難,通常只需向州政府及國稅局(IRS)申請 501(c)(3) 非營利資格,經核准後即可開展慈善活動。捐贈人可擔任董事,參與基金會資產運用與支出決策,雖資產已歸屬基金會名下,但仍可保有實質控制力。

此外,基金會出售資產後所獲得的資金,必須用於公益、教育、文化、醫療等相關用途,每年須依規定支出至少5%資產總額於符合目的的活動。這項制度設計,也促使更多資本持續流入公益領域,形成正向循環。

舉例來說,一位舊金山地產業主持有一筆商用不動產二十餘年,原始成本僅80萬美元,現市值超過700萬。他與顧問團隊規劃後,決定將不動產捐贈至新成立的「家族教育基金會」,基金會再出售該房產,全額收入投入教育補助與獎學金發放。該名業主不僅成功節稅,還為其家族樹立良好的公益形象,備受社區讚賞。

不過,專家也提醒,該策略並非適用所有人。捐贈人需評估自身現金流需求、對資產控制的彈性、與基金會營運的長期責任。且捐贈一旦完成,即不可逆轉,不得再以個人身份挪用該資產。此外,基金會須遵守每年申報、透明化資訊揭露及支出比例等多項監管規定,建議由專業稅務律師、會計師與理財顧問共同規劃執行。

「從節稅角度來看,私人基金會確實是一個高效又合法的工具;從社會影響力來看,更是一種將財富轉化為長遠影響力的方式,」該財務顧問補充,「這是一場財務與價值觀並重的長期投資。」

隨著加州房地產市場價格居高不下,越來越多擁有大量資產的個人與家族,開始重新思考資產處分與稅務策略。透過善用私人基金會,不僅可以節省可觀稅金,還能將財富轉化為社會貢獻與家族傳承,為未來開創更具意義的財富版圖。

如需更多關於設立私人基金會與資產節稅規劃的資訊,建議諮詢專業會計或法律顧問,量身打造最適合您的財務藍圖。

文 / 旺財

Related Posts

歷史性莊園Green Gables 8500萬元售出
電影重回舊金山取景拍攝
秋季PG&E 提供$58 加州氣候減免額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