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竹子,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它們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韓國等地的植物種類。
確實,這些地區的竹子種類繁多,竹製品各種各樣。竹子可食,可用、可觀、可聲、可寫,不僅滲透於日常生活,也貫穿歷史文化。不過,竹子和竹子的各種用途並不限於亞洲各國。事實上美洲也有本土的竹子,自古以來在許多美洲原住民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洲的原生竹子主要分佈在中南美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地區,屬於禾本科竹亞科(Bambusoideae)。在中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地區的美洲竹種多樣,例如在亞馬遜雨林、哥倫比亞、秘魯和巴西等地廣泛分佈一種叫Guadua的大型叢生竹,Guadua竹因其堅韌的特性,經常被用於建築和橋樑建造。另外還有一種叫做Chusquea的攀緣竹子,主要分佈在安地斯山脈的高海拔地區,與其他南美竹類不同,它常生長在涼爽的環境中。
與中美洲和南美洲眾多種類的原生竹子相比,北美洲的原生竹種類較單一。最常見的是美國東南部的美洲竹,也稱為甘蔗竹(Arundinaria),其生長範圍北自紐約州向南延伸至佛羅裡達州,並向西覆蓋南俄亥俄河谷,最遠可達德克薩斯州,包括了從美國東部沿海平原一直延伸到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中等海拔地區的廣袤區域。
美洲竹是禾本科中的竹屬植物,一般將其歸為葦竹屬。早期的歐洲探險家描述了北美洲廣闊的單一種群的竹林,這些竹林常見於河流低窪地,覆蓋面積達數十萬公頃。自古以來,美洲竹是北美洲東南部原住民的重要資源,曾為農副作物提供土地,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並為牲畜提供全年飼料。此外,美洲竹本身也被廣泛用於建築、武器、珠寶、藥物、燃料和食物。不過,隨著近代工業化的推進,土地清理、農業開墾以及火災控制措施的實施,竹林面積顯著減少,美洲竹的覆蓋率變得零散且孤立。
美洲竹具有匍匐根莖,細長的木質莖稈,高度可達8公尺(26.2 英尺)。美洲竹也稱為開花竹,但開花次數很少,通常透過無性繁殖形成大型克隆群落。當種子繁殖出現時,該群落通常會在種子成熟後死亡,這可能是因為成熟的竹林密集的植被會阻礙新幼苗的生長。此外,竹群落在受到干擾後會迅速擴張,特別是在火災過後,地下根莖會立即萌發新芽,新生竹筍每天可生長多達3到4公分。美洲竹最具特色的特點之一是新莖頂端呈扇形簇生的葉叢,被稱為“髮髻”(topknot),因其外形類似傳統髮髻而得名。歷史上這些原生竹子不僅是美洲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在原住民文化中也有重要用途,例如用作建材、工具和手工藝品原料。近幾十年來,人們開始意識到其文化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並為保護美洲原生竹種的生態位進行了許多工作。
早在16世紀期間,亞洲的竹子就被引進美洲。隨著跨太平洋貿易的增加(例如中國、日本與美洲的貿易),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中國和日本移民到達美洲,他們帶來了家鄉的竹子,用於生活需求和文化用途,包括園藝、建築和農業工具製作等。如今,亞洲竹種在美洲已經適應了多種環境,廣泛分佈於北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地區。例如,毛竹的莖桿粗壯、高挑,尤其是因其快速生長和耐用性,在美國南部和中南美洲等地已成為可再生建材的一部分。黃金竹常作為觀賞植物或防護林種植,在許多地方成為常見的園林竹種。不少竹資源用於纖維造紙、家具製作、土壤保護等,在環保建材、碳捕獲和再生資源開發方面潛力很大。不過,同時某些外來竹(如跑根竹類)在美洲部分地區被視為入侵物種,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可能性危害,使有效管理其擴散成為一個挑戰。
文/霧谷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