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把碳減排當作自己地球公民社會責任的谷歌,今年7月7日發表其年度環境報告,
過去引以為傲的減排成績,如今被人工智慧投資給拖垮,而且還很嚴重。該公司表示,2023年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相當於1,430萬噸二氧化碳。這一數字比2019年高出48%,比2022年也高出13%。谷歌解釋說,其資料中心的電力消耗增加,和供應鏈排放是罪魁禍首,並表示推動將人工智慧添加到產品中,可能會使未來的減排變得更困難。
谷歌在報告中寫道:「隨著我們進一步將人工智慧融入我們的產品中,減少排放可能會面臨挑戰,因為人工智慧運算強度加大,帶來的是電力需求增加,以及我們的技術基礎設施投資,預期也會增加排放量。」
PG&E CEO Patti Poppe於6月14日接受Bloomberg Television採訪時表示,在人工智慧、電動車和其它經濟電氣化政策的推動下,預計到2040年電力需求將翻倍。不過幸好她認為在無需大幅增加發電廠數量下,有能力滿足激增的需求,這是因為該事業體的系統還沒有完全發揮潛力。她說:「我們今天的電網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們幾年前就建造了大型電網,現在可以好好發揮它了。」
地球升溫與氣候變遷威脅下,用電已成為新科技新生活的能源大纛,那麼如何發電以滿足過去依賴化石燃料與煤炭等「高汙染」電力來源,便成為選擇用電發展背後的深層理性思考,真的依靠太陽能與風力等自然能量就夠了嗎?那些很表面很感性,偶而補充一下電力不足可以,完全取代真的要三思。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便思之又思,眾所周知,他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企業領袖之一。自從2014年他辭去微軟董事長職務後,原則上只在該公司擔任顧問,六十歲不到的他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慈善事業與環境問題上。2015年11月在聯合國年度氣候變遷大會上,他宣布了由十個國家28位高淨值投資家,合組一個再生能源創新的倡議,叫做Breakthrough Energy。隔年組織正式成立,收集了一千七百億元資金,旗下設立多個組織,其中之一就是使命在孵育新能源的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 (BEV),核融合即是該風險投資感興趣的新能源之一。
核融合,說白了就是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將兩個較輕的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核與一個極輕的核。在質量守恆定律下,融合後的質小於融合前的質,因此有了能量產生。與核分裂不同的是,核融合產生的放射線幾乎是無害的,所以不會有現在商業核電廠的核廢料處理問題,比起其它綠能可能會造成環境生態傷害,核融合的環境影響評估成績相信也更高。
但是人類望了太陽幾萬年,這大自然教導的能源方式到了廿世紀才有實際應用,那就是氫彈,如同當今核電廠也來自原子彈一樣,大規模殺傷武器永遠比造福大批人的器具來得早。但核融合商業運轉自廿世紀初開始研究以來,一直有難以突破的節點,就是人工促成核融合的能量永遠比它產生的能量大,不敷成本效益。
直到2020年12月5日,聯邦能源部下的國家點火設施終於做出了一個可控的核融合,其所產生的能量比消耗的大,這是劃時代的成功,意味著商業運轉有望。自此大量資金與人力便開始投入這項真正乾淨的能源產業中,包括BEV,它最近領銜投資Type One Energy (TOE) 5350萬元。
TOE CEO Christofer Mowry表示,該公司堅信,透過大力依賴合作夥伴,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將其核融合技術推向市場。Type One的反應爐是一般所熟知的仿星器(Stellarator),屬一種更常見的環磁機(Tokamak)設計的變形,而環磁機路線中國大陸算是領先的。仿星器的物理形態由施加在這特殊形狀機器上的磁力定義,可限制核融合反應所需的超熱離子體在磁場內,離子體的氫原子碰撞,在此過程中融合並釋放出大量能量。
TOE預計2025年要完成核心反應爐的最終設計,然後開始建造一個名為“Infinity One”的原型反應爐,同時也將與一個試點反應爐的設計流程串聯,屆時最終確定後(TOE希望於2030年實現),就可以授權給其它公司製造。蓋茲的投資向來謹慎,連創投幾輪便市值達九十億元的Theranos都騙不了他,所以敢大手筆投資TOE,下注的當然不是這家小新創,而是核融合的未來。
常說中美愛博弈,其實真正的大國重器在能源未來上。中國在核融合領域上居世界前茅,政府給的預算也是美國的兩倍,並已計畫2049年全面商轉。中美核融合技術或有不同,可控與否將成勝負關鍵。掌控地球不如掌控第二顆太陽,美國還能被地球瑣事耽擱而不急起直追嗎?
記者 Pegasus J. J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