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標題中「慕尼黑」(Munich)三個中文字,有三個意思。第一是德國慕尼黑;第二是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第三是導演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電影「慕尼黑」。

為什麼會想起「慕尼黑」?因為最近發生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突然襲擊,以及進而發生、並仍在發展中的哈以軍事衝突。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爆發後,各種報導、評論、訪談舖天蓋地,各種見諸報紙或電視、電台的相關內容,卻鮮有談及半個世紀前發生在慕尼黑的那宗恐怖屠殺事件。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巴勒斯坦武裝組織「黑九月」襲擊參加奧運會的以色列代表團,代表團11名成員全部遇難。事件中死亡的還有一名德國警察和五名「黑九月」成員。

事件發生後,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Golda Meir)親自主持報復行動。以色列集結了由情報特工局(俗稱「摩薩德」,Mossad)特工組成的「死神突擊隊」,對「黑九月」組織的成員展開跨國暗殺,行動代號為「天誅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或譯「上帝的復仇行動」、「神怒行動」)。 該行動從1972年10月持續到1981年8月,歷時九年,處決了當時尚在世、參與慕尼黑恐襲的11名「黑九月」成員中的10人。

1981年8月1日,暗殺名單的最後一個目標、恐襲案主謀阿布·達烏德在波蘭一家旅館遭到槍擊,但並未致命,以色列當局的暗殺報復行動至此告一段落。

報復行動過程十分驚險,也有以色列情報人員執行任務時遇難,以及「黑九月」反報復的行動導致以色列官員傷亡,還有認錯人而致無辜人士死亡等。加拿大作家George Jonas 於1984年出版的「天遣行動──以色列對慕尼黑慘案的復仇,Mossad assassinations following the Munich massacre」一書,對報復暗殺行動有詳細的描述。中國大陸2015年出版了這本書的中文譯本。

如果有意比較形象地了解這一事件,不妨去看史匹柏2005年的電影「慕尼黑」。 電影近根據上述加拿大作家Jonas的那本書改編,長近三個小時,曾獲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等五個獎項提名。

本文重提這件半世紀之前的往事,是想說明:當年以色列耗時近十年,誓為慕尼黑奧運會遇難運動員報仇。回到當下: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動突襲,1,4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一百多名人質被擄。

以色列當即向哈馬斯宣戰。此文見報之時,各種軍事行動仍在進行之中。這次,以色列一定也是「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定要全殲哈馬斯才會鳴金收兵。中東地區的這場戰爭,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這一事件也在美國社會引發紛爭,無論在大學還是廣義的社會,都有支持以色列或支持巴勒斯坦的個人或團體,兩造的對抗有時非常激烈。在伊利諾州,甚至發生白人房東殺死六歲巴勒斯坦裔男孩的慘劇。聯邦調查局(FBI)提醒民眾,小心孤狼式(lone actors)攻擊。上述白人房東作案,就是一種孤狼式的攻擊行動。

我們的言論行動無法影響中東發生的這一武裝衝突,唯盼不要殃及無辜百姓。我們也要提防周圍可能發生的孤狼事件。

作者/劉暢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