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F研究挑戰對加州無家可歸的傳統觀念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 一項新研究挑戰了傳統觀念,挖掘了加州無家可歸者的真實故事:與對他們背景的假設相反,流落加州的大多數無家可歸者是加州人,他們一直生活在貧困中,直到突然失去住所。這份報告描繪了一幅多方面而複雜的問題圖景。

據The New York Times,關於加州無家可歸者,有很多謬論,比如:他們來自州外,他們不想工作,或者他們選擇無家可歸。然而,UCSF研究表明,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缺乏可負擔住房,許多無家可歸者都有過工作,並難以維持生計。在問題出現以及失去住房時,許多人最終流落街頭,從此陷入面對暴力、健康狀況不佳和為恢復穩定而進行的絕望抗爭的境地。

研究指出,多數參與者最後的住房在加州,近75%依然住在他們失去住房的同一個縣。在這項研究中的無家可歸加州人中,年長者、黑人或美洲原住民比例過高。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UCSF Benioff Homelessness and Housing Initiative主任Margot Kushel博士指出,加州無家可歸者危機主要由深度貧困和高昂住房成本共同驅動。研究表明,多數受訪者直到幾天前才被逼遷,幾乎所有人都希望有永久居所和工作。在許多情況下,每月額外300元本可以幫助他們避免無家可歸或找到擺脫這一困境的方法。

為全面瞭解加州無家可歸問題,研究團隊重點關注了加州八個縣,調查了3200名成年人,並對其中365人進行了深入採訪。這項研究可追溯到2019年,當時,加州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Mark Ghaly博士邀請Kushel研究州政策對無家可歸者的影響,並確定那些可能被忽視的人。

這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Claudine Sipili等曾經的無家可歸者的參與。Claudine Sipili幫助指導了這項研究,並確保參與者在採訪過程中受到有尊嚴的對待。Sipili認為,這項研究的結論有助於改變公眾對無家可歸問題的看法,因為它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無家可歸者並不是對自己處境負有唯一責任的人。相反,在使無家可歸危機長期存在方面,系統性問題和資源不足發揮了重要作用。

儘管加州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舉措多年來已取得進展,但這項新研究強調,需要有針對性的政策和行動,幫助加州最弱勢公民擺脫Kushel所描述的「個人厄運迴圈」。隨著社會對無家可歸者的故事和背景有了更細緻的瞭解,也許我們可以開始打破阻礙進步的刻板印象,共同努力為這一複雜問題找到持久的解決方案。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