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青年在美苦學中文 不如自小輕輕鬆鬆在家學

記者/ 穎姚

很多在美出生的小孩不願意與父母在家說中文。為人父母的,如想親近子女,或者望之成龍,就不要掉以輕人,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語言習慣,將來就省心又省力,不用他們成年了才去受那華人在美苦學中文的煎熬。

 

說是易,行則難。我們採訪了一些在灣區的家庭,看看他們怎麼用心良苦、各施各法自小栽培他們小孩的優秀中文。

Sylvia

少年來美。

小孩:Michael 和 Michelle,7歲

在家說廣東話和英文 周末去中文學校學普通話和文字

Sylvia與丈夫以廣東話交談,所以Michael 和 Michelle自小已可說流利的廣東話。由於他們懂得廣東話,後來學普通話也就輕而易舉。但是Sylvia仍在周末送他們去中文學校補習中文。她說:「小孩子喜歡與其他小孩子一起學習。在學校的環境下,他們覺得有壓力,學得較認真。」 始終周遭是英文環境,有時候放學回來,Michael 和 Michelle會對她說英文。因為他們現在已達到流利說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水平,Sylvia有時候也由他們。「始終在美國,我們就用中英來溝通吧。」

 

Mina

少年來美,丈夫是美籍日人。

小孩:Halle,6歲

致力在家說普通話 中文回答英文

說到學中文,Mina是先知力行的表表者。年少由香港來美,丈夫是在美出生的日本人,夫妻間以英文溝通。可是自Halle出生,Mina就特意跟她說普通話。「普通話是最主要的中國語言,將來也最有用。」她的苦心沒有白費,現在Mina6歲多了,可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不過乖巧的她也會一時忘記,衝口而出英文,有時候也可能是她不會說那個字,Mina就會耐心糾正她。「例如她說“I am hungry.”我就會用中文回答她『我肚子餓。』同時也是在教她。」由於Halle說一口可愛的中文,更顯得聰明伶俐人人愛。像Sylvia一樣,Mina仍在周末送Halle去中文學校補習。「始終學校的環境會好一點,而且也較有規矩和有系統。」

 

Doris

夫妻成年後來美。

小孩:Theresa,12歲

在家說廣東話 講故事學中文字

廣東話是Doris家裡的溝通語言, Theresa自然會說廣東話。由Theresa2歲起,Doris就教她寫中文字。「開始只是幾個字,她覺得挺好玩。後來才慢慢加多,但以輕輕鬆鬆為根本,不想令她覺有強迫性。有時候她發現我說話裡有些字她不會,就會問我,例如一些成語或者形容詞。我就會講個有關的故事。她覺得很有興趣。經常是她主動問我一些新字。她想聽故事嘛。」

 

語言專家建議

不少專家學者早已關注到這問題,方法略有不同,但都一致認同應該盡早和盡多與小孩說中文。已故著名的美籍華人語言學家,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趙元任(Chao, Yuen Ren)曾寫了一篇文章「中國兒童在美的語言問題」,其中有5個在家學中文的建議:

1.        盡早養成只說一種語言的習慣,令小孩明白必須用中文來溝通。

2.        讓小孩多接觸其他說中文人士(小孩或者大人),這樣他們就不覺得中文只是用來聯繫一小群人。

3.        儘量避免混和英文單字與詞在中文句子裡。

4.        不要低估方言的價值,學會廣東話或者長沙話也好過一點中文也不會。

5.        口語要比書寫文簡單。知道會話比書寫和使用文字容易對他們來說也是一難得的生活經驗。

 

成年後才學中文的遺憾

Gerard

UC Santa Cruz大學二年生

小時不學中文,長大後才苦學,此中的滋味,Gerard最清楚。因為在剛過去的暑假,他就去學中文。母親是中國人,父親是法國人,所以在家裡以英文溝通。可能十年二十年前,中國經濟還沒大起,中文也不顯得那麼重要,他母親沒有強迫他說中文和教他中文。

他說他會繼續進修中文,因為覺得應該擁抱自己的中國傳統,當然也是為了更好的前途著想。「我很遺憾的小時沒有學中文。人年紀越大,學起來就越難。掌握二語三言會幫助我們將來事業成功。」

 

中文已成世界上最多人學習的語言。現在外國人都趨之若騖去推敲幾個方塊字,我們豈能白白浪費了大好的先天優勢,不趁早輕輕鬆鬆的把中文學好?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