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專家小組週二警告說,欺淩 (Bullying) 是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而且不應該再被視為僅僅是一個孩子的問題。
「它的普遍程度使得人們習以為常。但欺淩不是一個正常童年的一部分,」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NASEM)說。
研究人員說,欺淩行為最早在幼稚園即可見到,在中學期間達到高峰。並且這一問題已經從傳統bully-in-the-schoolyard(校園欺淩)演變為新形式的社交網站網路欺淩等電子攻擊。
NASEM委員會主席、華盛頓大學兒科和流行病學教授Frederic Rivara撰寫了這份報告。他指出,欺淩有持久的負面影響,不能被忽略。
報告稱,欺淩者和他們的受害者均會承受短期和長期的後果,包括成績差、焦慮和抑鬱。
教育部表示,受到欺淩的學生也有更高的自殺風險。
學校欺淩零容忍政策(即,只要有欺淩行為,涉案學生自動被停課)沒有起到幫助減少欺淩的作用,應當被停止。相反,研究人員說,學校應該重新調整資源聚焦於預防性干預政策和專案。不過他們也建議對哪些專案最有效果進行更多的研究。
委員會的結論是:零容忍政策可能導致欺淩漏報,因為停課的結果被認為過於嚴厲和苛刻。
本月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和Justice Department出具了一份關於學校犯罪的報告。
根據這份報告,欺淩案件數量遠低於十多年前。這份報告發現,報告欺淩每週至少一次公立學校的百分比從1999 – 2000年的29%,下降到2013 – 14年的16%。
National Academies對評估全國欺淩問題所達到程度更為謹慎。在報告中,它表示欺淩可能影響18%至31%的年輕人。它對網路欺淩受害者估計更低,說比例在7%到15%。
委員會還觀察欺淩和學校槍擊事件之間的關係,但得出的結論是:有關欺淩成為槍擊事件因素和起因的數據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