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說話 為自己加油

和自己說話通常被認為是孩子或瘋子做的事情,但研究表明,成年人進行自我交談不僅完全正常,而且有好處。

和自己說話—無論是默默地在你的頭腦中還是說出聲音來—是很常見的,許多人稱幾乎每個小時都和自己說話。

這樣的自編自導自演的說話常見於兒童,他們經常在做事情的同時口述他們的任務。例如,一個學著系鞋帶的孩子可能會念叨,「過去,下來,拉緊,打一個結…」。

這種自我對話可以説明孩子們保持任務關注,可以指導他們的行動,這樣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控工作。成年人也同樣如此。

大膽向前,和自己說話
當你學開車時,你可能會進行一點教學性的自我交談,或者在頭腦中盤算或者甚至大聲說出來:「踩刹車,換擋,雙手控好方向盤……」。研究顯示,將心中所想說出來,我們不但沒有分散專注力,反而能更好地執行任務。

「自我對話的作用是激發你的行動、指導你的行動和評估你的行動,」色薩利大學研究自我對話和運動表現心理的教授Antonis Hatzigeorgiadis告訴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威斯康星大學認知心理學家Gary Lupyan通過一項研究證明這一點。在研究中,志願者觀看20張不同物品圖片,然後接受指示尋找某一特定物品。一半的參與者被告知反復地說他們在尋找的物品,而另外一半參與者被告知要保持沉默。

那些大聲說話的人比沉默無聲的人快50到100毫秒找到物品。

「語言不僅是交際系統,並且我認為它可以增加感知、增強思維,」Lupyan告訴Live Science。

甚至對線索詞的思考都會帶來深刻的影響。根據一項對優秀短跑運動員的研究,如果運動員對自已講某些話—如短跑加速跑階段說「push」,那麼他會比沒有對自己說話的人跑得更快。

不要說「我」
研究表明,當我們對自己說話時,我們使用的代詞也很重要。

心理學家Ethan Kross讓兩組志願者演講,並且只給五分鐘的心理準備時間。為使這項任務更加緊張,他告訴與會者,他們會在一個專家小組前演講,並且會被錄影。

兩組都被告知,自我對話可以説明他們應對緊張局面,但一組被指示用「我」對自己說話,而另一組被告知要使用第二或第三人稱代詞,或者用自己的名字。

Kross發現,與使用「我」的參與者相比,使用第二和第三人稱代詞的參與者壓力輕一點,表現更佳,這是因為他們創造了心理距離。通過將自己作為「其他人」,他們在精神上遠離充滿緊張感的事件,使自己焦慮減輕從而有更佳表現。

「一個微妙的語言轉變 – 從’我’轉向自己的名字—卻有真正強大的自我調節作用,」Kross告訴NPR。「這幾乎就像哄著你將自己想成仿佛是另一個人,」Kross說。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