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時(Summer Time)又稱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是在春天開始的時候把時鐘往前撥一個小時,等秋後再撥回來,就是人爲地將夏季的幾個月裏每天的活動提早一個小時。據說,本傑明·富蘭克林早在1784年就提出過一種採用日光節約時間以節省蠟燭的方案,但是直到1916年4月30日,一戰時期的德國及其盟友才正式使用夏令時,以解決戰時煤炭短缺和夜間燈火管制的需要。英國和它的大多數盟國、許多歐洲中立國很快跟進,而美國直到1918年才開始採用。二戰結束以後,除了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愛爾蘭以外,其它國家都停止使用夏令時,直到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
目前,世界上採用夏令時的國家集中在北美和歐洲,而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幾十億人口都不採用。中國從1986年開始試行夏令時,到1992年宣布放棄。美國是由各州自行決定,亞利桑那州、夏威夷州,以及波多黎各、關島和維爾京群島等都選擇不採用夏令時。小布什總統(George W. Bush)于2005年簽署《能源政策法令2005》(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將夏令時的開始時間向前推3個星期至3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結束時間向後推1個星期至1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于是可笑的事情發生了: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天,還是冬天的時候,美國就開始實行夏令時了,而且每年的夏令時長達7個多月,而「標准時間」只有4個多月。
採用夏令時的初衷是節省能源,那麽它的實際效果怎麽樣呢?圍繞這個問題,近10年來正式發表的研究報告就有幾十篇,而報告的結論互相矛盾,主要是因爲夏令時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已經使用幾十年,要取得同比數據非常困難。筆者認爲,比較可以採信的是印第安那州的報告。印第安那州的大部分地區位于東部時區,有少數縣位于中部時區,這樣的特殊環境使他們難以接受夏令時,所以直到2006年才開始採納。該州200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採用夏令時以後8個月的用電量反而同比增加了1%到4%,主要是因爲夏季的傍晚需要額外的冷氣,而秋天的早晨需要額外的取暖。隨著電視和網絡深入家家戶戶,傍晚在戶外活動的人數大大減少,靠節省照明用電已經成爲微不足道的零頭。
如果說夏令時在節省能源方面的效果還有互相矛盾的報告,那麽對于夏令時的弊病倒是衆口一致的。首先是一年兩次撥鐘,每家常常需要人工調整10多台電器的時鐘。對于自動調整時間的系統,在春天時鐘會從1:00 a.m.直接跳到2:00 a.m.,而在秋天從2:00 a.m.撥回1:00 a.m.的時候時鐘會有兩次從01:00:00到01:59:59,給必須連續工作的部門,如交通運輸、廣播郵電、醫療護理、計費系統、檔案管理、保安等帶來不便、困擾,甚至可能導致混亂,發生事故。專家認爲,一年兩次撥鐘對經濟和社會帶來的破壞性抵消了它的一切好處。
夏令時的支持者認爲,它可以促進夏天晚上的戶外休閑活動,因此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有益,可以減少交通事故,減少犯罪,也對零售業有好處。確實,夏令時歷來受到戶外運動愛好者、旅遊運營商、城市工人、零售商和其它得益于增加夏夜陽光的行業的青睐,但是也受到農民和晚間娛樂業的反對。
夏令時對健康和人類行爲模式的影響不容忽視。紐約州北部韋斯切斯特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Nicholas Rummo博士對《每日健康新聞》說:「我們的晝夜節律是在萬古以前就定下的節奏,它並不包括夏令時,所以實行夏令時往往會使人的行爲模式發生偏差。」有一項研究表明,美國人在春季過渡的時候平均少睡大約40分鐘,在接下來的星期一因困倦、生産力下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4.34億美元。另外,夏令時的頭幾個星期使人們看不到早晨的陽光,可能會傷害患有季節性情緒失調症的患者,症狀嚴重的可能持續數周。
關于夏令時增加健康風險的研究報告數以百計。瑞典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夏令時使心臟病的發病率增加10%,其中春季過渡後的頭三個工作日心臟病發作病例顯著增加,而秋季過渡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心臟病發作病例顯著減少。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春季過渡後數周內,男性自殺率顯著上升。2011年3月,當時的俄羅斯總統德米特裏·梅德韋傑夫聲稱「時鐘變化産生的壓力」促使俄羅斯全年留在夏令時,不再改回「標准時」。哈薩克斯坦政府在2005年援引由于時鐘變化引起的健康並發症,並且以此作爲理由廢除了夏令時。
由此看來,100年以前因爲戰爭和能源的原因採納的夏令時,在當代社會因爲技術的發展帶來人們生活習慣和行爲模式的改變,其優越性已不複存在,而它所帶來的不便、困擾,甚至混亂卻日益明顯。採用夏令時不僅是不必要,也是一種浪費,甚至是一種潛在的危險,現在是和這種「老傳統」說「再見」的時候了。作為一個靠人民養活、為人民謀福利的「人民政府」(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總統,奧巴馬責無旁貸地需要在他任內廢止夏令時。可惜,總統正忙于和國會角力,大概沒有精力顧及這種「小事」了。
記者/湯毅堅